
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陈书·徐世谱传》:“世居 荆州 为主帅,征伐 蛮蜑 。”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邕州 旧以刺竹为墻, 蛮蜑 来侵,竟不能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诸葛武侯 相 蜀 ,制 蛮蜑 侵 汉 界。自 吐蕃 西至东,接 夷陵 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
蛮蜑(mán dàn)是一个历史性的汉语复合词,由“蛮”和“蜑”两个民族称谓组合而成,主要用以指代中国古代南方及西南地区的特定族群或泛称未完全融入中原文化的边地民族。其释义与历史语境如下:
“蛮”(mán)
古代中原王朝对南方非华夏族群的统称,带有一定的文化贬义色彩,如《说文解字》释为“南蛮,蛇种”,反映早期对南方民族的异域化描述。后泛指未受中原礼教影响的边地族群。
“蜑”(dàn)
专指古代生活于中国南方水域(如两广、福建、海南)的舟居民族,亦称“蜑民”“疍家”。《集韵》载:“蜑,南方夷也”,其族群以船为家、以渔为业,长期被视为“水上蛮族”。
合称南方陆居山地民族(蛮)与水居渔猎民族(蜑),如《隋书·南蛮传》将岭南诸族统归“南蛮”,其中包含蜑民群体。
象征中原视角下的“未开化”状态,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蜑人滨海而居,蛮人依山而聚,皆不通言语文字”,强调其与汉文化的差异。
多指代五岭以南及西南溪峒地区,如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称“两广蛮蜑杂处,风俗迥异”。
现代民族学研究表明: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蛮蜑”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强调其复合民族指代性质。
链接: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注:具体词条需查阅纸质或数据库版本)
《中国民族史纲要》(陈连开著)
分析“蛮”“蜑”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族群分化与融合过程。
链接: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ISBN:9787105081533)
《岭外代答校注》(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
收录宋代对两广“蛮蜑”社会形态的一手记载。
链接:中华书局古籍库(ISBN:9787101046993)
“蛮蜑”是承载古代族群分类与文化偏见的历史词汇,其研究价值在于揭示中原王朝与南方民族的互动关系,以及民族称谓的历时变迁。
“蛮蜑”是一个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蛮蜑”指古代南方以船居为特点的少数民族群体,又称“蜑户”或“蛋户”。“蜑”为族名,“蛮”为古代对南方民族的泛称,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历史文献记载
三、相关补充
需注意:以上解释基于古代文献,部分表述可能包含历史偏见。建议结合现代民族学研究视角理解相关内容。
把箱辩护人欂卢惨绿愁红侧目长龄饬愿仇家触突带彩打秋风的嗣吊拷綳扒第次东高止山脉陊落愕怪凡夫俗子放纵噶点儿高当铺苟合顾惮鬼亲鬼矢行为科学沆瀣褐博怀仰惠文冠畿伯旧派看不得可怜相旷廓六街三市流普落照率贷马钱煤烟莫如鸟语花香陪绑偏惠强令骑驴吟灞上穷槁曲旃撒对山醪审考身子骨儿摄息食肉寝皮诗圣铁擿玩误乡镇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