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貯麥之器。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鬼拔樹》:“此人行半裡,見道左大柳樹拔根出,擲之十步外。泥中印大臀髀痕,如麥籠許。”
“麥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貯麥之器,主要用于古代農業場景中盛裝或儲存麥類作物。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麥籠指儲存麥子的容器,可能為竹制、木制或其他材質的筐籠類器具。其名稱直接體現了用途(“麥”指麥類作物,“籠”為容器)。
文獻例證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續夷堅志·鬼拔樹》中描述:“泥中印大臀髀痕,如麥籠許。”此處以“麥籠”的大小比喻痕迹的尺寸,側面印證其作為常見農具的認知背景。
字形與發音
拼音為mài lóng,其中“籠”讀作“lóng”,特指帶蓋或封閉結構的容器(區别于“lǒng”的動詞用法)。
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金元時期文獻,反映古代北方農耕社會對谷物儲存工具的重視,可能與當時麥作農業的普及相關。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形制或使用場景,可查閱《續夷堅志》原文或農業史相關研究。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辭書及文獻釋義。
麥籠是一個漢字詞,音譯的也有"麥籠",其意思是一種用于存放或盛放麥子的容器。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們使用麥籠來方便地儲存麥子并保持其幹燥。
麥籠的組詞部首是"⺩"(米字旁)和"⺾"(竹字頭),其中"⺩"代表了與糧食相關的意義,"⺾"則代表了容器或籠子的形狀。
麥籠的筆畫分解為5個筆畫,由一橫,一橫,一豎,一豎和一撇組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與農業生産息息相關。麥子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人們會利用麥籠進行儲存和保管。麥籠也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插圖中。
在繁體字中,麥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是麥籠并沒有主要的變化。在古代的碑文和古籍中,我們可以找到與現代相似的麥籠的字形。
例句:
1. 農民将麥子放入麥籠中儲存。
2. 他提起麥籠,往石磨中倒入麥子。
相關組詞:
1. 麥子
2. 農田
3. 糧食
4. 儲存
5. 幹燥
近義詞:
1. 谷倉
2. 糧倉
3. 麥倉
4. 米倉
反義詞:
1. 麥兜
麥兜是與麥籠相對的詞語,指的是一個小巧的袋子,可以用來裝載少量的麥子或其他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