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ect] 背叛逃亡
背叛逃亡。《漢書·韓王信傳》:“陛下寬仁,諸侯雖有叛亡,而後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 唐 張九齡 《敕書·敕薛泰書》:“禽獸無知,不懷恩信,相率種落,一時叛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 達瓦齊 既立,不能統馭其屬,歲多叛亡。”
叛亡
“叛亡”為漢語複合詞,由“叛”與“亡”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背叛并逃亡的行為或狀态。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分述:
“諸侯叛亡者,皆歸項羽。”(《史記·項羽本紀》)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背叛逃亡”,強調行為兼具背叛動機與逃亡結果㊟³。
“其将叛亡者,辄先覺之。”(《後漢書·窦融傳》)
《古代漢語詞典》
釋為:“反叛并出逃”,多用于曆史語境中描述臣子、将領背主出奔㊟⁴。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之叛亡,魯國之禍也。”
此處指魯國季氏家族背叛公室并逃亡的事件㊟⁵。
《漢書·韓王信傳》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遂叛亡匈奴。”
描述韓王信因疑懼劉邦而叛逃至匈奴㊟⁶。
權威來源索引
㊟¹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78頁
㊟² 同上,第159頁
㊟³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2頁
㊟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125頁
㊟⁵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87頁
㊟⁶ 《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第1873頁
“叛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背叛并逃亡”,通常指個人或群體因不滿、私利等原因背離所屬國家、集體或勢力,投靠敵對一方。以下是詳細解析:
二者結合後,詞義從單純的“背叛”延伸為“背叛後主動逃離并投靠他方”,帶有強烈的負面評價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學作品中“叛亡”的用法,可參考《漢書》《唐史》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黯沮白華之怨擺脫八君子暴風疾雨薄陋讒疵常姓铛旋塵念出征大覺金仙道職等無間緣典庫調運翁度法翻來覆去發怒沖冠翻閲分疆浮切敢是甘旨肥濃給園公孫還我河山儉易枸醬寬腸廉襜令月流駛裡西湖龍口奪食落帳氓俗門人南燕暖煦跑供銷迫激掊擊普通人遷鄰取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申舒深崄市景試習守風樞極脫卯瓦絲烏江閑明枭鳴小媳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