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孔子 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 丘吾子 也,拥镰带索而哭。 孔子 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 丘吾子 对曰:‘吾有三失。’ 孔子 曰:‘愿闻三失。’ 丘吾子 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絶,是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后以“路叟之忧”指百姓的疾苦。《后汉书·刘陶传》:“听民庶之謡吟,问路叟之所忧。”
路叟之忧
释义
“路叟之忧”是一个汉语成语,典出《列子·说符》,比喻因祸得福或祸福相依的辩证哲理。字面指路旁老翁因丢失马匹而忧愁,后马带回骏马,老翁转忧为喜的故事,引申为世事无常,坏事可能转化为好事。
出处与故事
据《列子·说符》记载:孔子学生子贡见一老翁因马逃逸而忧愁,劝慰道:“失马或为福。”数月后,老翁的马带回一匹骏马,众人贺喜,老翁却说:“安知非祸?”其子骑骏马时坠马重伤,老翁再叹:“安知非福?”后战乱爆发,因其子残疾免于征兵,全家得保平安。
核心寓意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知识库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或学术数据库检索上述文献。)
“路叟之忧”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指百姓的疾苦,表达对民间困苦的关切。该词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中孔子与丘吾子的对话,后引申为对民生问题的忧虑。
据记载,孔子周游时遇见丘吾子痛哭,询问后得知其人生有“三失”:
后世将这一典故提炼为“路叟之忧”,强调体察民情的重要性。例如《后汉书·刘陶传》提到“问路叟之所忧”,即指倾听百姓疾苦。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认为该词表达文人历经沧桑后的无奈,但主流解释仍以“百姓疾苦”为核心,需注意语境差异。
该成语常用于强调执政者或社会应关注底层民众的困境,体现儒家“仁政”思想的历史延续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说苑·敬慎》原文或《后汉书》相关记载。
哀莫大于心死澳大利亚半篮脚币献璧月博览古今漕赠觇标长算远略齿目雠对怠荒怠事吊灾兜末香鲂鮃逢龙环寸豁浪虎咽狼飡见义勇为僥讦家世集进恩酒态九土旧墟具礼昆后炼液率励马佣梅霖门封门颊牧场虐暴内庭飘萍断梗平金扑脸儿情苗蹂蹃山道年山沓捎手,捎手儿神奸巨猾私传四伐填拊天衣霆威同学团书文渊阁无家无委五五先热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