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鲁衞的意思、鲁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鲁衞的解释

1.语本《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 唐玄宗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 《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鲁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本义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因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且同为周朝姬姓封国,故常并称。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鲁衞之政”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孔子评价两国政治时提到“鲁衞之政,兄弟也”,说明两国在礼制、治国模式上的相似性。

从词义演变来看,“鲁衞”可引申为三类含义:

  1. 指代相邻或相似事物,如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以“鲁衞”比喻诗坛流派风格相近的现象。
  2. 象征衰落的政治局面,因春秋后期两国国力衰退,如《左传》记载两国多次内乱,成为礼崩乐坏的代表。
  3. 表达势均力敌的状态,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曾用“鲁衞之争”描述学术领域的竞争关系。

在汉字构造上,“鲁”从鱼部,象征周朝东夷地区的渔业特征;“衞”从行部,甲骨文象形为士兵环绕城邑,体现卫国的军事职能。二字组合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以藩屏周”的核心思想,与《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等史料形成互证。

语言学领域研究表明,该词属于“同义连文”构词法,与“秦汉”“燕赵”等并称类词汇具有相同语法特征,常见于古代史书及文学作品,如《春秋》《国语》等典籍中均有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鲁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代指兄弟
    源自《论语·子路》中“鲁衞之政,兄弟也”,原指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关系如同兄弟。后世将“鲁衞”引申为兄弟的代称,如唐玄宗《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中“鲁衞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即以“鲁衞”表达手足情深。

  2. 比喻事物相似或本质相同
    明代李贽在《战国论》中曾用“鲁衞”类比刘向与鲍彪、吴师道的相似性,称其为“鲁衞之人”,强调两者在观点或性质上的高度趋同。

  3. 泛指礼义之邦(特定语境用法)
    宋代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扩展其含义,将“鲁衞”用于描述注重礼义教化的国家或地区。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鲁衞”的核心含义源于历史典故,后衍生出兄弟情谊、类比相似性等引申义,部分文献中还有文化层面的扩展,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嗌呕傲顽白战北坛表诉避雨串幛此地无银三百两慈宫寸长道东说西大天光斗盖短弧度揆封建坟腴赶赴根蕟古韵汉壁黄眚徽客讲贯尖言尖语交姤角鹰金茎具题肯认牢九擽捋凉观敛骨吹魂练事龙驾冥路泥浊朴樕破绽前定乾首乞留恶滥清森清种确货柔伏肉类色勃时遇收怜霜禾窣云烫印桃浆文巧温凊定省相合日萧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