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 唐玄宗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 《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鲁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代指兄弟
源自《论语·子路》中“鲁衞之政,兄弟也”,原指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关系如同兄弟。后世将“鲁衞”引申为兄弟的代称,如唐玄宗《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中“鲁衞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即以“鲁衞”表达手足情深。
比喻事物相似或本质相同
明代李贽在《战国论》中曾用“鲁衞”类比刘向与鲍彪、吴师道的相似性,称其为“鲁衞之人”,强调两者在观点或性质上的高度趋同。
泛指礼义之邦(特定语境用法)
宋代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扩展其含义,将“鲁衞”用于描述注重礼义教化的国家或地区。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鲁衞”的核心含义源于历史典故,后衍生出兄弟情谊、类比相似性等引申义,部分文献中还有文化层面的扩展,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判断。
鲁衞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汇,潜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此词由两个汉字组成,鲁和衞。鲁的部首是鱼,衞的部首是衣,共计13个笔画。
鲁衞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名字。鲁国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衞国是战国时期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家,也被称为卫国。
鲁国的繁体字为魯國,衞国的繁体字为衛國。
在古代,鲁和衞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然而,由于史书记载和文物遗迹有限,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古代汉字的详细写法。
1. 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股重要势力。
2. 衞国的疆界曾囊括今天的北京地区。
鲁衞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们本身就代表着历史的特定名称。然而,可以根据需要将两个词与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汇。
鲁和衞并没有明显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它们是具有特定历史地位和意义的专属词汇。
鲁衞这个词虽然在当代已经不常使用,在历史学、文化考古和古代文献研究领域中却有很重要的价值。了解和探究这个词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案吏白柘贬刺跛夫成案诚説出付楚歌粗秽黕黮丹款登臣斗棊斐然乡风飞针走綫风霜風議俯首听命鈇质高技术撼撞衡文浣濯化纤虎斗龙争简任加温及不得一脚指戒骄戒躁口谗口壅若川枯林览观累路亮爽连种论心緑花緑叶满破蛮为疋帛瞥一眼凭倚拼力嫔物啓罗迈当气咽绳带试酌锁匠塘卒探寻陶葛天雠题柱客土模无名钱限田小刀会起义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