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筝。 南朝 梁 江淹 《燈賦》:“炤錦地之文席,映繡柱之鴻筝。” 清 金石 《月下笛》詞:“聽水曲,歇鴻筝,還自榆錢獨數。”
“鴻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鴻筝”指大筝,即形制較大的古筝類樂器。該詞由“鴻”(意為“大”)和“筝”(撥弦樂器)組合而成,強調樂器的規模或音色特點。
字義分解
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
曆史背景
古筝在漢代已廣泛使用,“鴻筝”可能用于形容宮廷或貴族場合中規格較高的樂器,與“錦席”“繡柱”等意象共同烘托奢華氛圍。
“鴻筝”是古代對大型筝類樂器的雅稱,兼具形制與文化的雙重含義,現多作為文學詞彙出現在古籍與詩詞中。
《鴻筝》這個詞可以指代一種傳統的中國兒童玩具,也叫做紙鸢。鴻筝通常是由紙張、竹子和繩子制成的,呈現出鳥的形狀,用來放飛于天空中。鴻筝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義和象征。
《鴻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鳥」和「簡」。鳥是第一部首,簡是第二部首。
《鴻筝》的筆畫為12畫。分别是:鳥(7畫),筝(5畫)。
《鴻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古人喜歡以飛翔的鳥兒作為寓意吉祥、自由和美好的象征,因此将鳥的形象與玩具結合起來制作紙鸢。鴻筝起初是一種用來豐富人們室外活動的玩具,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符號和藝術形式。
《鴻筝》的繁體寫法為「鴻箏」。在繁體字中,「鴻」表示大雁,「箏」表示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鴻筝」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人用「鴻筝」表示鴻筝,「鴻」的寫法與繁體字相同,「筝」的寫法與現代字相同。
1. 我小時候喜歡放飛鴻筝,看着它在天空中飛翔。
2. 那個小男孩用紙和竹子制作了一隻漂亮的鴻筝。
《鴻筝》這個詞沒有常見的組合詞。
近義詞:風筝、紙鸢、飛鸢。
反義詞:地面玩具、囚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