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橅印”。1.刻闆印刷。《舊五代史·周書·和凝傳》:“有集百卷,自篆於闆,模印數百帙,分惠於人焉。”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右散騎常侍 徐鉉 等上《新定説文》三十卷,令模印頒行。”
(2).謂規度印章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 徐堅 ﹞少貧苦而好學,凡詩文、書畫、橅印,皆能自闢門徑。”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 吳文澂 ﹞能詩,尤工書畫,凡篆、隸、真、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以及刻碑模印諸事,莫不通而習之。”
模印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專業術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定義為:一是指通過模具壓制形成圖案的工藝技術,常見于陶瓷、金屬器具制作,如商周青銅器紋飾多采用此法成型;二指印刷術中用預制模闆複制的生産方式,元代王祯《農書》記載此法可使"文字宛然,若真脫闆",廣泛應用于古籍印刷領域。
從工藝特征分析,模印技術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該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具有重要價值,故宮博物院現存明代"青花雲龍紋模印盤"即采用陶模壓印工藝,盤心龍紋清晰立體,印證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現代3D打印技術中的模具快速成型工藝,實質上延續了傳統模印技術的核心原理。
“模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刻闆印刷技術
指古代用雕刻好的木闆進行印刷的工藝。例如《舊五代史》記載和凝“自篆於闆,模印數百帙”,說明其通過刻闆批量印刷書籍。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也提到“唐以前未有模印之法”,印證了其作為早期印刷術的曆史地位。
規度印章制作
指根據印章的大小、字數等要求進行設計和雕刻。清代文獻提到書畫篆刻家徐堅、吳文澂等人精通“橅印”,即通過模印技術制作印章。
陶器紋飾工藝
在陶瓷制作中,模印指用印花模具在胎體上按壓出連續圖案,形成規整的四方連續紋樣(如幾何紋、花卉紋等)。
現代引申義(成語)
部分現代語境中,“模印”被引申為貶義成語,形容機械模仿、缺乏創新的行為。例如“他的設計隻是模印前人,毫無新意”。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多見于非正式表達。
“模印”的核心含義圍繞刻闆複制技術展開,涵蓋印刷、印章、工藝等領域。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曆史文獻中多指印刷術,而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磝衍被蒙滄海珠成勳齒盡床屋稻菽德色調職放翻販水客人沸泉宮燈工關挂鋤瓜子玉合樂恒語黃墟僵蹶漸鴻建寅月假山即将脊筋敬空金鐀箕張峻德肯不肯寬疾老舍陵骞魯聖埋怨面勢鳴鹄笢笏末折農中暖老般逸辟寒普小齊速凄恸齊終權衡若敖之鬼三獸渡河掃地出門神贶受性束椽為柱樞戶天理人情停障頑狠寤寐西池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