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筮之席。《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宗人告事畢。”
“筮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筮席”指古代占卜儀式中用于行筮(用蓍草占卦)的席子。它屬于禮儀場合的專用器具,常見于《儀禮》等典籍記載的冠禮、祭祀等活動中。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宗人告事畢。”意為儀式結束後撤去筮席,标志占筮環節的完成。
功能與象征
筮席不僅是占卜的物理載體,也體現了古代禮儀的莊重性。通過“設席—撤席”的流程,凸顯儀式的規範性,如《士冠禮》中通過筮席的使用确定冠禮吉日。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作為研究古代禮儀或文獻的專有名詞出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儀禮》中的具體儀式流程,可參考相關古籍注解。
筮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和“巾”,總計十五畫。
筮(shì)的本義是古代用舍木做成的一種蔔筮工具,可以通過搖動來預測吉兇吉,相當于現代的蔔筮。
席(xí)的本義是一種用來鋪在座位上的均勻編織的墊子。
筮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周朝,主要用于官方蔔筮儀式。
在繁體字中,筮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是筮席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請先擇日再進行這個重要的決策,我們需要用筮席來為您卜卦。
2. 昔日的王公貴族常常使用筮席來預測天意。
組詞:
1. 筮蔔:指使用筮席進行卜卦的行為。
2. 蔔筮:一種預測吉兇的方法。
3. 巾帼筮:女性所使用的筮蔔儀式。
近義詞:
蔔筮、占卜、占卦。
反義詞:
現實、實際、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