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掠的意思、虏掠的详细解释
虏掠的解释
抢劫,掠夺。《后汉书·冯异传》:“今 更始 诸将纵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晋书·孙恩传》:“虏掠财货,相率聚於 会稽 。”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万福 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获致其家。”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鬼子来了,到处杀6*人放火,奸6*淫虏掠,祖国遍地一片焦土。”
词语分解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 掠的解释 掠 夺取:掠夺。掠取。抢掠。劫掠。 擦过:掠视。浮光掠影。 拷打:掠笞。掠治。拷掠。 砍伐:掠林。 顺手抓取:随手掠起一根棍子。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虏掠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虏掠"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在战争或暴力冲突中,掳走人口(尤其是妇女儿童)和抢夺财物的行为。它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战乱、侵略或匪患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与词源结构:
- 虏: 本义指俘获、抓获,特指战争中抓获敌人或平民作为俘虏。引申为被俘获的人(俘虏)。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 掠: 本义指夺取、抢夺,常指用暴力手段劫取财物。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 虏掠: 两个字组合,“虏”侧重于掳人,“掠”侧重于夺物,合起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或暴力事件中既抓人又抢物的双重暴行。来源:《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
-
历史背景与具体行为:
在中国历史记载中,“虏掠”常用来描述:
- 游牧民族南下侵扰: 如汉朝时匈奴、南北朝时柔然、突厥、宋朝时辽、金、蒙古等军队对中原农耕地区的袭扰,常伴随大量掳掠人口(充作奴隶、劳力)和抢夺牲畜、粮食、金银等行为。来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大辞典》。
- 王朝更迭或军阀混战: 在政权崩溃或内战时期,部分军队或武装集团纪律涣散,也会发生针对平民的虏掠行为,造成生灵涂炭。来源:《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等著)。
- 匪患或海盗活动: 土匪、海盗等武装团伙劫掠村庄、商旅时,也常实施虏掠人口和财物的罪行。来源:《中国社会史词典》。
-
引申与情感色彩:
- 强烈的贬义: “虏掠”一词蕴含着对施暴者的谴责和对受害者(被掳掠者)的同情,是描述战争暴行和破坏社会秩序的常用词汇。
- 与“掠夺”、“抢劫”的关联与区别: “掠夺”和“抢劫”更侧重于抢夺财物,范围更广(不一定伴随战争背景);而“虏掠”则特别强调同时掳走人口,其历史语境和暴力程度通常更深。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虏掠”专指在战争、武装冲突或暴力事件中,掳劫人口并抢夺财物的暴行。它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历史文献中描述破坏性军事行动或社会动荡时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虏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lǔ lüè(部分文献注音为lǔ lüě,现代标准读音更倾向lǔ lüè)。
- 含义:指通过暴力手段抢劫、掠夺他人财物或人口的行为,常见于战争或动乱场景。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 《后汉书·冯异传》
记载刘秀(刘将军)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不虏掠”,因而深得民心。
- 《晋书·孙恩传》
描述叛军“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凸显战乱中的掠夺行为。
-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记载官兵追击盗贼后“尽得所虏掠金银妇女”,反映官方对掠夺行为的打击。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 战争背景:多用于形容军队或匪寇在冲突中抢夺财物、人口,如“虏掠战俘”“虏掠妇女”。
- 社会批判:常作为负面词汇,谴责暴力掠夺行为,如史书评价暴虐将领“所至虏掠,百姓失望”。
四、近义词
五、注意事项
- 该词带有历史色彩,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文献或历史类文本。
- 部分古籍中写作“虏略”,二者含义相同。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文献出处,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历史典籍,或通过权威词典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宝胜北京邮电大学冰棒彩旗赪蟞充充筹子导译大丈夫颠播独向废灭棼楣赙赠附识丐沐该深干尸故邦寒阴花姑娘胡碴讦窃纪星拘守遽淹恳恋脍炙人口离局灵性令原之戚龙凤钱煤化蒙顿能干泥船渡河旁省骈蔓偏妻佥士起陆桡情熔古铸今善为我辞哨骑少卿慎覈神醉心往实才世耳势倾朝野淑真思事蹋衍童牧通域突盗危岊五月先儿蟹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