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cure;misty] 同“缥缈”。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缥缈。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貌。 宋 王安石 《松江》詩之一:“五更漂渺千山月,萬裡凄涼一笛風。”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因為我們的古人将心力大抵用到玄虛漂渺平穩圓滑上去了,便将艱難切實的事情留下,都待後人來補做。”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可是‘明日’這一個觀念,在他竟似乎非常遼遠,簡直和我們想到‘來世’一樣,一樣的漂渺,一樣的空虛,一樣的靠不住。”
“漂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o miǎo,與“缥缈”相通,主要用于形容事物虛幻、若隱若現的狀态。以下是綜合解釋:
“漂渺”通過虛實結合的意象,傳遞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感受,常見于詩歌、散文中,用以增強畫面感和哲理性。
漂渺(piāo m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飄浮、虛幻、不實在等。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從“氵”(三點水)和“幺”(一個兒)組成。拆解部首:氵表示與水有關,幺則表示承擔較小的角色。
漂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史記·李斯列傳》中的“形影相吊,莫知其所托,使人之漂渺以神仙。”在該句中,漂渺描述了人的神秘身份和難以捉摸的形象。在現代漢語中,漂渺一詞常用來形容不确定、模糊或缥缈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漂渺的寫法為「漂渺」,多數繁體字的使用地區為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記錄的是「飄渺」。在這個版本中,“飄”與現代寫法相似,而“渺”則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少”。由于字形的變化,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形态,但它們的基本含義通常保持一緻。
以下是對漂渺一詞的例句:
1. 遠處的山巒在霧中顯得十分漂渺。
2. 他的記憶變得模糊不清,像是一幅漂渺的畫。
3. 那個故事傳說中的仙境充滿了漂渺的仙氣。
與漂渺相關的組詞有:
1. 漫漫渺渺:形容事物或人的前途、去向等模糊不定。
2. 渺茫:形容事物的存在感弱,不确定或不可捉摸。
3. 虛幻:形容事物不真實,難以捉摸。
與漂渺近義詞:
1. 渺無蹤影:形容事物沒有任何蹤迹,難以尋找或追溯。
2. 飄渺不定:形容事物的狀态或形态模糊,沒有明确的目标或方向。
3. 幻影:形容事物虛幻、不真實,像幻影一樣難以捉摸。
與漂渺反義詞:
1. 實在:與虛幻相對,形容事物真實、實在。
2. 清晰:與模糊不清相對,形容事物形象、邊界明确。
3. 真确:與模糊不定相對,形容事物可靠、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