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nic] 原指古希臘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學家,後來泛指玩世不恭的人,尤指知識分子
原指古 希臘 犬儒學派的哲學家。他們提出絕對的個人精神自由,輕視一切社會虛套、習俗和文化規範,過着禁欲的簡陋生活,被當時人譏為窮犬,故稱。後亦泛指具有這些特點的人。 章炳麟 《<無政府主義>序》:“若能循齊物之眇義,任夔蚿之各適,一人百族,勢不相侵,井上食李之夫,犬儒裸形之學,曠絶人間。” 魯迅 《而已集·小雜感》:“蜜蜂的刺,一用即喪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則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犬儒”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淵源、哲學主張和現代演變三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與起源 該詞源自希臘語“κύων”(kyōn,意為“狗”),最初指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學派創始人安提斯泰尼在雅典的“居諾薩格”(Kynosarges,意為“灰狗”)體育館講學,學派名稱由此而來。其代表人物第歐根尼以極端簡樸的生活方式著稱,被時人譏諷為“像狗一樣”,故稱“犬儒”。
二、核心思想
三、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語境中,“犬儒”更多指代對社會持懷疑、冷漠态度的人群。與古典時期主動批判社會虛僞不同,現代犬儒主義常表現為消極的不信任和嘲諷,成為應對價值多元化的心理防禦機制。中文語境下,該詞多含貶義,形容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玩世不恭。
知識擴展 需注意古典犬儒學派與現代犬儒主義的區别:前者通過極端行為揭露社會僞善,具有積極批判性;後者則演變為消極疏離的代名詞。這種語義變遷反映了不同時代對自由與道德關系的認知差異。
犬儒(quǎn rú)是一個由犬和儒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它是對人類在社會中的行為和态度的一種描述。犬儒主要指那些在社會互動中表現得冷漠、自私和懷疑他人動機的人。
犬這個字是由犬部和犬字旁組成,它的聲母是“q”,韻母是“ü”,總共有7畫。在漢字中,犬是指狗的意思,代表着人類的忠誠和純真。
儒這個字是由人部和兒字旁組成,它的聲母是“r”,韻母是“ú”,總共有9畫。儒字表示人類的道德行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犬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傳世之作《莊子》中。在其中一個寓言故事中,莊子用犬和儒來反映人們在社會中的态度和行為。
在繁體字中,犬儒的寫法是「犬儒」。相比于簡體字的「犬儒」,繁體字的筆劃更多,但意思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犬儒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寫法的變化如何,犬儒所要表達的含義始終如一。
以下是一個關于犬儒的例句:“他的行為總是表現出犬儒的特點,不關心别人的感受,隻追求自己的利益。”
組詞:犬視儒聽、犬儒心态、犬儒哲學。
近義詞:冷漠、自私、懷疑。
反義詞:忠誠、慈善、信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