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帑銀的意思、帑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帑銀的解釋

國庫中的銀子。《宋史·食貨志上六》:“ 孝宗 隆興 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銀四十萬兩,變糴以濟民。”《明史·河渠志六》:“請帑銀三萬兩,并 靈州 六年鹽課,以給其費。”《紅樓夢》第七一回:“禮部奉旨,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杯四件,帑銀五百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帑銀是古代漢語中專指國家財政儲備中的白銀資産,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詞源構成 "帑"字本義為藏錢币的府庫,《說文解字》釋作"金布所藏也",引申為官方財政資金。"銀"作為貴金屬貨币,自唐代起逐漸成為國家儲備的重要形式。二字組合形成的"帑銀"概念,最早見于明代《萬曆會計錄》記載的"太倉庫歲入帑銀"制度。

二、法定屬性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帑銀特指由戶部統一管理的官銀,區别于地方存留銀和稅銀,主要用于軍費開支、災害赈濟等國家重大支出。清代《戶部則例》明确規定,地方官員擅動帑銀将"以監守自盜論"。

三、曆史應用 在貨币史研究中,帑銀的成色标準具有特殊意義。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保存的乾隆時期"五十兩庫銀"實物,經檢測含銀量達93.7%,印證了《大清會典》"部庫平銀,紋銀九三成"的記載。這種标準化管理體現了古代財政制度的成熟形态。

注:本文核心釋義參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第1257頁"帑"字條,曆史制度部分引自中華書局《中國財政通史·明代卷》第189頁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和曆史文獻記載,“帑銀”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帑銀”讀作tǎng yín,特指國庫中儲存的銀子或官方財政資金。其中: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赈災支出
    《宋史》記載南宋孝宗曾“出内帑銀四十萬兩”赈濟災民。
  2. 公共工程撥款
    《明史》提到治理河道時申請“帑銀三萬兩”用于工程經費。
  3. 皇室賞賜
    《紅樓夢》中元春省親時,禮部欽賜“帑銀五百兩”作為慶典開支。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如今“帑銀”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件,如財經新聞中提到的“國帑”即延續了這一概念,表示國家財政資金或公共財産。

别人正在浏覽...

安置貶瘦邊營裱背匠敝蠹比肩皆是秉燭步弓達覽彈盡援絕妃偶浮脃改政移風歸雁火齊湯疾風迅雷寖聞乩盤擊石拊石紀遊卷柏蹶蹶連蹤厲精更始邏逼戮死麻普末座木馬計盤底瓢箪強身錢糧請老筇枝栖岩七州拳發驅牧稔奸燒財神韶羞申主史皇十九路軍使心用倖樹兵順敍伺觇松柏後雕孫曾歎黃犬田父野叟同文豚肩吐心吐膽王市斡旋下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