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庫中的銀子。《宋史·食貨志上六》:“ 孝宗 隆興 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銀四十萬兩,變糴以濟民。”《明史·河渠志六》:“請帑銀三萬兩,并 靈州 六年鹽課,以給其費。”《紅樓夢》第七一回:“禮部奉旨,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杯四件,帑銀五百兩。”
根據權威詞典和曆史文獻記載,“帑銀”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帑銀”讀作tǎng yín,特指國庫中儲存的銀子或官方財政資金。其中:
如今“帑銀”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件,如財經新聞中提到的“國帑”即延續了這一概念,表示國家財政資金或公共財産。
帑銀,簡稱帑,是指儲藏在國家或機構的珍貴的銀币和財富。拆分部首和筆畫:帛(bó)為布部首,一共13畫。銀(yín)為金屬部首,一共12畫。
來源:帑銀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用來指代司帑之物,即由國家或機構儲備和管理的財富。在古代,帑銀經常被用于貿易、貢賦、赈濟等方面。
繁體:帑銀的繁體字為「帑銀」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雜,可以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帑銀」一詞的古代寫法。在篆字時期,寫作「」;在隸書時期,寫作「」;而在楷書時期,逐漸演變為「帑銀」。
例句:國家的帑銀儲備十分豐富。
組詞:帑銀貿易、帑銀收藏、帑銀儲備。
近義詞:寶藏、珍寶、財富。
反義詞:債務、欠款、負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