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儛書的意思、儛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儛書的解釋

焚書而舞。語出《韓非子·喻老》:“ 王壽 負書而行,見 徐馮 於固塗, 馮 曰:‘……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 王壽 因焚其書而儛之。” 清 錢謙益 《華山廟碑歌題華州郭胤伯所藏西嶽華山廟碑》詩:“儛書不顧經若典,破體豈論隸與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儛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詞語本義

“儛書”指“焚書而舞”的行為,其中“儛”通“舞”。該詞源自對典籍的批判性态度,強調知識應内化于心而非拘泥于書本形式。

2.出處與典故

出自《韓非子·喻老》:

王壽負書而行,遇徐馮于固塗。徐馮曰:“書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書。”王壽遂焚書而儛之。

故事中,徐馮認為真正的智者無需依賴藏書,王壽受此啟發焚書起舞,象征擺脫對書本的依賴,追求知行合一。

3.深層含義

該詞隱含對教條主義的反思,主張靈活運用知識而非機械記憶。其核心思想與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學觀相通,強調超越文字表象,直達本質。

4.用法與示例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對知識的批判性吸收。例如:

他研究古籍多年,最終選擇“儛書”明志,投身實踐。


“儛書”通過焚書起舞的意象,傳遞了重實踐、輕形式的知識觀,具有鮮明的哲學思辨色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韓非子》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儛書》?

《儛書》這個詞是指中國曆史上的一本名著。它被認為是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内容包括道德、修行、治理、天地之理等方面的思想。

《儛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儛書》的拆分部首為“兒”和“丿”,它的筆畫數為14。

《儛書》的來源

《儛書》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目前已經失傳。現存的版本據推測是元朝的一個版本,由程樹德所撰寫,故又稱為《程樹德本》。

《儛書》的繁體

《儛書》的繁體為「儛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書」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是以篆書形态出現。

《儛書》的例句

儛書中有一句著名的例句:“夫道之所以德者,其乎誠乎!誠之者,至誠也。”意思是說,道德的根源在于誠實,至誠是最高尚的品德。

《儛書》的組詞

《儛書》中常用的一些組詞有:修行、德行、治理、道德等。

《儛書》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儛書》的近義詞有《道德經》、《四書五經》等;反義詞無法精确對應,可以視為沒有道德教導的思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