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儛書的意思、儛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儛書的解釋

焚書而舞。語出《韓非子·喻老》:“ 王壽 負書而行,見 徐馮 於固塗, 馮 曰:‘……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 王壽 因焚其書而儛之。” 清 錢謙益 《華山廟碑歌題華州郭胤伯所藏西嶽華山廟碑》詩:“儛書不顧經若典,破體豈論隸與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儛書”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獻記載相關。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儛書 (wǔ shū)

  1. 核心釋義:

    • 指用眼睛聽,用耳朵看。這是一種超越常規感官體驗、近乎玄妙的感知狀态或能力描述。它并非指字面意義上的“跳舞的書”或“書寫舞蹈”,而是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思想,主要源于道家典籍的記載和解讀。
  2. 詞源與典故:

    • 該詞的核心含義來源于道家經典《列子·仲尼》篇中記載的一個典故: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 意思是:老子的弟子亢倉子,掌握了老子的道術,能夠用耳朵看東西,用眼睛聽聲音。
    • 後世文人常引用此典,并用“儛書”來概括或指代這種“耳視目聽”的境界。“儛”在此處通“舞”,引申為運用、操控之意;“書”則指文字、信息或視覺對象。合起來意指運用耳目感官達到一種超越常規的交互感知狀态。
  3. 用法與引申:

    • “儛書”主要用于描述一種道家修煉所達到的、感官互通或超越感官局限的玄妙境界。它象征着對道的深刻體悟,使得感官界限消融,感知能力達到極高層次。
    • 宋代司馬光在《與道士書》中曾用此詞:“瞋目儛書,猶有所阙。” 此處的“瞋目儛書”即指試圖達到或運用這種“耳視目聽”的能力。
    • 因此,“儛書”在現代漢語中雖然極少使用,但在理解古代文獻,特别是道家、玄學相關的文本時,它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詞,代表着一種獨特的認知和感知方式。

“儛書”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古語詞,其核心意思是“以耳視物,以目聽聲”,形象地描述了一種超越常規感官界限、感官互通的神奇能力或境界,是道家修煉追求的一種玄妙狀态的體現。它主要見于古代文獻的引用和闡釋中。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儛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詞語本義

“儛書”指“焚書而舞”的行為,其中“儛”通“舞”。該詞源自對典籍的批判性态度,強調知識應内化于心而非拘泥于書本形式。

2.出處與典故

出自《韓非子·喻老》:

王壽負書而行,遇徐馮于固塗。徐馮曰:“書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書。”王壽遂焚書而儛之。

故事中,徐馮認為真正的智者無需依賴藏書,王壽受此啟發焚書起舞,象征擺脫對書本的依賴,追求知行合一。

3.深層含義

該詞隱含對教條主義的反思,主張靈活運用知識而非機械記憶。其核心思想與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學觀相通,強調超越文字表象,直達本質。

4.用法與示例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對知識的批判性吸收。例如:

他研究古籍多年,最終選擇“儛書”明志,投身實踐。


“儛書”通過焚書起舞的意象,傳遞了重實踐、輕形式的知識觀,具有鮮明的哲學思辨色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韓非子》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邊守鼻嘎兒不戁不竦草炭槎栉沖想啜哺徂沒打理點僉調腔蝶戀蜂狂對撞機肚皮法蘭西内戰飯槃逢孫負海夫稅高爐弓工瑰瓊鶴長鳬短河梁檻花籠鶴繳送嬌羞狷笃窠坐蜫蚳飉厲流僈亂項卵鹽絡鞮罵海罵邁志木狗子内傾尿壺剽削迫懾凄而乞量曲律清革蹊牛窮桑氏齊心泉貝取憐沙堁貪食體己錢頽頓屯夕為複吾宗見世險束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