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既望的意思、既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既望的解釋

周 曆以每月十五、十六日至廿二、廿三日為既望。後稱農曆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書·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 周 ,則至 豐 。” 孔穎達 疏:“ 周公 攝政七年二月十六日,其日為庚寅,既日月相望矣。於已望後六日乙未,為二月二十一日。”《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南朝 梁 沉約 《為文惠太子解講疏》:“暨七月既望,乃敬捨寶軀,爰及輿冕,自纓已降,凡九十九物。” 唐 劉禹錫 《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暮景中秋爽,陰靈既望圓。” 王國維 《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既望,謂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既望”是中國古代曆法中用于描述特定日期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階段略有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詞源解析

    • 「望」:指農曆每月十五的滿月之日,即“望日”。
    • 「既」:表示“已經達到某種狀态”,如《易經》中的“既濟”卦,引申為“之後”。
  2. 時間範圍

    • 狹義:通常指農曆十六日(望日的次日),例如蘇轼《赤壁賦》中“七月既望”即七月十六。
    • 廣義:周曆曾将十五至廿二、廿三日統稱為“既望”,但後世逐漸固定為十六日。

二、曆法差異

三、應用場景

  1. 文學引用:古代詩詞常以“既望”标志時間,如《赤壁賦》通過“七月既望”營造月夜泛舟的意境。
  2. 曆法記錄:用于祭祀、節氣等傳統活動的時間标注。

四、總結

“既望”是農曆十六日的代稱,核心含義為“滿月後一日”。其定義在周代較寬泛,後逐漸固定為十六日,部分曆法因月份長短略有調整。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赤壁賦》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既望》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超越眼前、邁向更高的目标,表達對未來的期望和渴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既(ji):日(sun)和口(mouth); - 望(wang):月(moon)和木(wood)。 《既望》一詞源自古代漢語,表示對天文的觀察和追求。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既望》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一些例句: 1. 我對未來充滿了既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實現夢想。 2. 他朝着自己的既望努力奮鬥,不畏艱難。 3. 既望是一種人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組詞:既往不咎、望而卻步、望子成龍。 近義詞:期望、希望、憧憬。 反義詞:失望、絕望、無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