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武器之一。 明 馬愈 《馬氏日抄·擒虎》:“殺虎所執兵,剛叉、托叉相半。剛叉三出尖刃,托叉歧出無刃。”《水浒傳》第三七回:“船上有三箇人,一條大漢手裡橫着托叉,立在船頭上。”
“托叉”是古代的一種武器,其名稱和用法在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基本定義
托叉(tuō chā)指古代用于戰鬥或狩獵的長柄武器,通常帶有叉狀結構。其名稱中的“托”可能與其持握或支撐方式有關,而“叉”則描述其分叉的頭部形态。
形制特點
根據明代馬愈《馬氏日抄·擒虎》記載,托叉與“剛叉”類似,但兩者存在差異:剛叉有三個尖刃,托叉則分叉而無刃(或刃部較鈍),可能更注重刺擊或格擋功能。例如在狩獵中,托叉可用于控制大型動物。
文學與曆史用例
與其他武器的區别
托叉常與剛叉并提,但後者更強調刃部殺傷力,而托叉可能更注重防禦或限制對手行動,結構上“歧出無刃”是其顯著特征。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馬氏日抄》《水浒傳》原文,或查閱古代兵器研究資料。
托叉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構成。其中,「托」是這個詞組的第一個字,「叉」是第二個字。
「托」字的部首是「手」,它的總筆畫數為三。而「叉」字的部首是「又」,它的總筆畫數為二。
「托叉」一詞源自閩南語中對兒童的揶揄,用來形容一個人孩子氣,行為不夠成熟或者不夠正經。
「托叉」一詞的繁體字為「托叉」,與簡體字形式保持一緻。
在古代,「托」的上半部分常常被寫成「手」字形,下半部分為「乇」。而「叉」則是由「人」字形和一條橫線組成。
1. 他的舉止舉動總是很托叉,不像一個成年人。
2. 她臉上的笑容有點托叉,看起來有點幼稚。
托叉包括:托叉行為、托叉舉止、托叉笑容等。
孩子氣、稚氣、不成熟。
成熟、穩重、正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