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辭不獲命的意思、辭不獲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辭不獲命的解釋

謂辭謝而未獲允許。《莊子·天地》:“ 魯君 謂 葂 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孔子家語·弟子行》:“ 衛将軍 文子 問二三子之於 賜 ,天壹而三焉, 賜 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辭不獲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固定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推辭請求卻未獲得準許”,常用于表達對他人委托或指令的婉拒未能成功。從構詞角度分析:“辭”本義為推卻、謝絕,《說文解字》釋為“不受也”;“不獲命”則指未獲得撤回指令的許可,其中“命”特指上級或尊長的吩咐,《古代漢語詞典》标注該用法最早見于先秦禮儀文獻。

該短語在語義層面包含雙重動作邏輯:主體先通過“辭”表明謙讓态度,再以“不獲命”說明客觀結果,形成“主觀推拒—客觀承允”的語用模式。曆代文獻中多見于臣子對君主的奏章、文人雅士的書信等正式場合,如宋代朱熹《答陳同甫書》中“屢辭不獲命,遂不敢固辭”即展現傳統禮儀中的進退之道。現代漢語使用中,該短語多出現于曆史題材作品或仿古文體,具有鮮明的語域特征。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其歸入典故類成語,強調其源自《禮記·曲禮》“三辭不得命”的儀禮規範,後經語義演變固定為現代表述形式。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特别指出,該短語的語義重點不在于推辭行為本身,而在于強調最終接受指令的被動性與禮節性。

網絡擴展解釋

“辭不獲命”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辭謝或推辭某事卻未獲得對方的允許,即雖然婉拒但最終不得不接受。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辭職請求未被批準的情況。

2.出處與典故

源自《莊子·天地》篇:魯國國君向将闾葂請教治國之道,将闾葂雖多次推辭,但魯君堅持請求,最終他隻能提出建議,并感歎“辭不獲命”。

3.用法特點

4.例句參考

5.近義詞

“辭不獲己”(因外界壓力不得不做某事)。


該成語強調推辭與結果之間的矛盾,既體現謙遜态度,也暗含無奈。若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列阿撲八堦豹革褒善貶惡并置博敞不乏先例不清不白材優幹濟尺素瞪眉瞠眼低能豆乳恩舉翻領分析語焚逸袱駝幹持海瑞黃芽蹐促警察與贊美詩警絕徑術近交遠攻斤削欄船兩淛靈鵲填河籠肉鹿角霜緑英梅溪杪節某子木簡品郎潑剌剌前室竊鈎驅催任命狀嗓磕少女裝深惟試場師父説餅松凫松開歲稔貼腳推謝問號文犀縣分線形動物校短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