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程;上路。《魏書·桓玄傳》:“三軍文武,憤踴即路。” 唐 沉亞之 《送杜憓序》:“因命生去遊,以廣其思。三月,生即路。” 宋 曾鞏 《太平州回轉運狀》:“軫艱難於即路,則許之假寵於舟艎;憫匱乏於騰裝,則期以緻憐於教墨。”
“即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即路”意為啟程、上路,表示開始行程或出發的行為。
《魏書·桓玄傳》
“三軍文武,憤踴即路。”
描述軍隊激昂地出發征戰的情景。
唐代沈亞之《送杜憓序》
“三月,生即路。”
指友人杜憓在三月啟程遠行。
宋代曾鞏《太平州回轉運狀》
“軫艱難於即路,則許之假寵於舟艎。”
表達對旅途艱辛的關切,并提及借助舟船出行。
“即路”由“即”(立即)和“路”(道路)組合而成,強調即刻動身的語義,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出行、征途等場景,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即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立即上路,意味着立刻出發或迅速行動。
《即路》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辶」,拆分筆畫為7畫。
《即路》這個成語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亦不為桀亡。即路而行則安,側聞而動則危。”意思是說天道運行有常,與人的善惡無關,隻要按正确道路行事就會安全,一旦偏離正道則會有危險。
《即路》的繁體字為「即路」。
古時候,《即路》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有緊急情況,請立即上路前往醫院。
2. 時間緊迫,我們要立刻行動,即路出發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