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予有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ǔ yù yǒu jié,其核心含義是獲取和給予均有節制,比喻不貪得無厭,強調行為的分寸感。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在索取和給予時保持適度,既不盲目獲取,也不過度施予,體現一種克制的處世态度。
典故來源
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這裡以四季規律為喻,說明自然與人事都應遵循節制原則。
該成語倡導的是一種理性節制的生活哲學,與“過猶不及”“知足常樂”等思想相通,適用于強調可持續性發展的現代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取予有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給予和索取中都有適度和節制。這個成語主要強調在人際關系和交往中要有度,不要過于索取或給予,要保持適中的平衡。
《取予有節》這個成語的字由取、予、有、節四個部分組成。其中:
總體來說,《取予有節》的筆畫數是13畫。
《取予有節》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取與有節」。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會将「予」寫為「與」,将「節」寫為「節」。
1. 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取予有節,不可過分索取或過度奉獻。
2. 在商業談判中,雙方要互相取予有節,才能達成雙赢的局面。
1. 取者:指取得東西或權益的人。
2. 予者:指給予東西或權益的人。
3. 有者:指擁有或具備某種條件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4. 節者:指節制自己行為或情緒的人。
近義詞:適度取與、給予有度。
反義詞:索取無度、奉獻過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