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牲畜的肥碩處。 元 馬緻遠 《耍孩兒·借馬》曲:“逐宵上草料數十番,喂飼得膘息胖肥。”
“膘息”在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辭書中均無明确收錄,屬于生僻詞或可能存在用字訛誤。從構詞法分析:“膘”本義指牲畜肥肉,《說文解字》釋為“牛脅後髀前合革肉也”,《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biāo,肥肉(多指牲畜)”;“息”則有呼吸、生長之意。《漢語大詞典》記載“息”可引申為“繁殖”(如《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鄭玄注)或“休養”(如《墨子·非樂上》‘勞者不得息’)。
二字組合推測可能指向兩個釋義方向:
因該詞未見于《辭海》《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建議使用者核對具體語境。若屬專業領域術語,需結合《畜牧學大辭典》或《中醫症狀鑒别診斷學》等專業文獻進一步考據。
“膘息”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描述牲畜的肥碩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指牲畜的肥碩部位,強調動物因飼養得當而體态豐滿。例如,元曲《耍孩兒·借馬》中提到“喂飼得膘息胖肥”,即形容馬匹肥壯()。
詞源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農事描述,如《宛署雜記·馬政》中記載“馬猶有不臕息者否”,強調牲畜的膘情管理()。
近義詞與反義詞
保申槟樹避羞不迨步禱彩山鈔寫脞説擔遲不擔錯當生得路砥淬鬥獰蛾眉月功料冠霞豪贍鶴甃候教嘩衆取寵花裝隊绛帳簡信饑窘九宮劇秦可惜寬條刳割鐮倉幕府嘹呖靈陽鸾枝能子泥沙俱下蘋車品脫籤注頃刻酒棄同即異泉壤稔惡容心山嵌聲動梁塵深竹獅貓說夫屬性俗本倓錢逃反鐵心味道偉幹我丈縣試效業消災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