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刳割的意思、刳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刳割的解釋

剖殺;切割。《北史·穆崇傳》:“後 劉顯 之逆, 平文皇帝 外孫 梁眷 知之,密遣 崇 告 道武 。 眷 謂 崇 曰:‘ 顯 若知之,雖刀劍刳割勿洩也。’”《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是日,腰斬 用之 ( 呂用之 ),怨家刳割立盡,并誅其族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刳割(kū g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動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從字源學角度分析,“刳”字從刀、誇聲,《說文解字》釋為“判也”,本義指剖開、挖空;“割”則指用刀截斷。二字組合後形成遞進式動作概念,具體釋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原始本義特指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宰牲操作。《周禮·天官》記載“刳割性體”的儀式流程,指宰殺牲畜時需先剖開腹腔取出内髒,再按禮制要求分割肢體。這種宗教性用法在《禮記·祭義》中亦有印證。

二、醫學史層面,《黃帝内經》記載戰國時期已有“刳割癰疽”的外科療法,特指用刀具切開膿腫病竈的醫療手段。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進一步規範了刳割術的操作規程,成為古代中醫外科的重要技術。

三、哲學引申義見于《莊子·山木》“刳形去皮”的比喻,借解剖軀體的動作喻指去除外在表象以探究本質的認知方法。這種抽象化使用在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得到繼承發展。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中醫典籍解讀領域,日常口語已罕用。需注意與“解剖”“切除”等現代醫學術語保持語義區分,後者強調系統性操作,而“刳割”更側重剖挖的初始動作。

網絡擴展解釋

“刳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kū gē
注音:ㄎㄨ ㄍㄜ
核心含義:指剖殺、切割的動作,強調用刀具等工具将物體破開或分割。

二、文獻例證

  1. 曆史事件:

    • 《北史·穆崇傳》記載,梁眷曾言:“顯若知之,雖刀劍刳割勿洩也”,指即使遭受刀劍剖割的酷刑也不洩露秘密。
    • 《資治通鑒》描述唐末呂用之被腰斬後,“怨家刳割立盡”,體現極端報複行為。
  2. 字源解析:

    • “刳”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判也”(剖開),《論衡》等文獻進一步印證其“剖挖”的動作。

三、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古文研究)中,多描述暴力或刑罰場景,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四、關聯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或漢語詞源,可參考權威字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堂表相長伯逞芳乘堅伺隙陳言膚詞春眠宕說鵰鞍對口相聲頓虧铎舞官虎吏狼捍護和穆紅窗影黉校火庫降口煎煎檻羊椒房親佳制界畔借篷使風結頭精鹽九奏樂考最肯要塊兒曠漭牢記蠡蠡吏屬蠻罽煤矸石命限闵悔囊矢旁寄潛搆青春期侵浔權力曲匝榮庵山林隱逸山壟十二戟實幹石塢石油化工四惡絲綸閣挑心通行無阻挽狂瀾香楠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