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殺;切割。《北史·穆崇傳》:“後 劉顯 之逆, 平文皇帝 外孫 梁眷 知之,密遣 崇 告 道武 。 眷 謂 崇 曰:‘ 顯 若知之,雖刀劍刳割勿洩也。’”《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是日,腰斬 用之 ( 呂用之 ),怨家刳割立盡,并誅其族黨。”
“刳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拼音:kū gē
注音:ㄎㄨ ㄍㄜ
核心含義:指剖殺、切割的動作,強調用刀具等工具将物體破開或分割。
曆史事件:
字源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古文研究)中,多描述暴力或刑罰場景,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或漢語詞源,可參考權威字典或曆史文獻。
《刳割》是一個動詞,指的是用刀具割開或剖開物體的過程。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粗暴地分割或摧毀某物。
《刳割》這個詞的部首是刀(刂),它由8個筆畫組成。
《刳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古時候常用于描寫殘酷的刑罰和暴力行為。
而在繁體漢字中,刳割的寫法為「刳剮」。
在古代漢字中,刳的寫法為「去」,表示向外切割的動作;而割的寫法為「開」,表示使物體分離的動作。
1. 那個可憐的小動物被人刳割得血肉模糊。
2. 他們幾乎刳割了這個項目的原始構想。
刳割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刻刳(用刀刻割),剝割(剝離割取)等。
刳割的近義詞有:剁砍、分割、斬割等。
刳割的反義詞有:拼接、合并、連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