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梢。喻枝節。 清 魏源 《軍儲篇》二:“外洋無透漏之銀,司農無竭蹶之歎,天子不言有無,本強不問标末。”
“标末”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釋義可拆解為字源分析與語境應用兩個層面:
一、字義溯源 “标”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木杪末也”,本指樹梢頂端,後衍生出“标志、标準”等含義(《漢語大詞典》第4冊,第1123頁);“末”則指“木上曰末”(《說文解字》),表示事物的尾端部分。二者組合後,“标末”在構詞法上屬于偏正結構,字面可解作“标志的末端”或“标準的細枝末節”。
二、專業釋義 根據《古代漢語疑難詞詞典》(中華書局,2012)的考據,“标末”在明清文獻中多指代非核心要素,如方以智《物理小識》載“辨其标末,則知本根”,此處“标末”與“本根”對舉,特指事物表面或次要部分。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領域,喻指系統中處于從屬地位的結構單元。
相關文獻可參考:
“标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字面含義
“标”指樹梢或事物的末端,“末”亦指末尾、枝節。組合後表示樹梢,引申為事物的次要部分或表面現象。
例如清代魏源在《軍儲篇》中寫道:“本強不問标末”,此處“标末”與“本”相對,強調不要糾結枝節問題,應關注根本。
引申用法
可比喻非核心的、次要的内容,如讨論問題時區分“本”(核心)與“标末”(表象)。
少數文獻(如)提到“标末”作為成語,表示人的資質、才能或地位極差,低于一般水平,其中“标”指标準,“末”指最低點。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與方言或特定文獻相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魏源《軍儲篇》原文。
哀感頑豔百罰半自動伯昏搏躍鏟削澄别俦人垂絲楚俗打狠兒打吭吭誕談跌仆肺水腫忿滀豐城劍豐足趕道紅模子闳壯誨音見稱燋铄驚流可吸入顆粒物剌缪蘭芷之室翎鬣落索賂遺毛薛門功猛士民謠目即鸋鴂潛伺秦棧穹林球藝痊損阙殘缺心少肺戎昭尚文試舌吮筆庶生術知斯禁肆虐橫行唐窯通牽頭繩罔辟文毋害嗚軋銜悔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