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鸋鴂的意思、鸋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鸋鴂的解釋

鳥名。《詩·豳風·鸱鸮》“鴟鴞” 毛 傳:“鴟鴞,鸋鴂也。” 陸玑 疏:“鴟鴞似黃雀而小…… 幽州 人謂之鸋鴂,或曰巧婦,或曰女匠; 關 東謂之工雀,或謂之過羸; 關 西謂之桑飛,或謂之襪雀,或曰巧女。”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漸》:“鸋鴂鴟鴞,治成禦災, 周公 勤勞,綏德安家。”舊注:“鸋鴂,鳥名。一名飛桑,又名巧婦。”《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鳥,巢於葦苕。” 李善 注引《廣雅》:“鸋鴂,工雀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鸋鴂”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和文字結構分析:

  1. 字形與讀音

    • 鸋:拼音為níng,由“寧”(簡化為“甯”)和“鳥”組成,可能與鳥類的特性相關。
    • 鴂:拼音為jué,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伯勞鳥”,即一種小型猛禽,古代常出現在詩詞中,如“鹈鴂”指杜鵑。
  2. 詞義解析

    • 根據《漢語大字典》,“鴂”通“鴃”,指伯勞鳥。因此“鸋鴂”可能是古代對某種鳥類的别稱,或特指與伯勞習性相近的鳥類。
    • 部分文獻中,“鸋鴂”可能與“鸋鶀”(níng qí)混淆,後者指鹪鹩,但二者字形不同,需注意區分。
  3. 文學與典籍關聯

    • 該詞多見于古文,如《楚辭》中“恐鹈鴂之先鳴”的“鹈鴂”即杜鵑,但“鸋鴂”未明确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地域性稱呼或生僻用法。

建議: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可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鸋鴂

鸋鴂(pínɡ zhōu),是一個古代中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青,擁有23個筆畫。這個字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鳥類的名稱。

鸋鴂的來源有一定争議。有人認為它指的是一種水鳥,像鸻(hénɡ)。也有人認為它是鹧鸪(zhè ɡū)的另一種稱呼。

鸋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鷄鶧。雖然這個字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但在古代的文獻中還能找到一些關于它的記載。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寫法中,鸋鴂的字形可能與現代寫法稍有差異,但整體上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聽到了鸋鴂的歌聲,我頓時感到心曠神怡。”

組詞:鴂鳥(鳥)、鴂啼(鳴叫)、鴂聲(鳥鳴聲)

近義詞:鴂鶊(類似的鳥類)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