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順旨的意思、順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順旨的解釋

亦作“ 順指 ”。謂曲意逢迎。 漢 揚雄 《谏不受單于朝書》:“ 季布 曰:‘ 噲 可斬也,妄阿順指!’”《後漢書·逸民傳·嚴光》:“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絶。”《三國志·吳志·王蕃傳》:“ 蕃 體氣高亮,不能承顔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舊唐書·外戚傳·吳湊》:“但人多順旨不言,若再三啟諫,必動宸情,則生民受賜。” 宋 朱熹 《與周丞相劄子》:“阿諛順指以為固位之術,牢籠媢嫉以為植黨之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順旨”是漢語複合詞,由“順”與“旨”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順從他人的意旨或命令。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解釋,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臣子對君主的服從行為,如《後漢書·皇後紀》載“順旨卑約,當時稱為賢後”,即指皇後遵循皇帝旨意行事。

從構詞法分析:

  1. “順”(shùn):形聲字,從頁川聲,本義為“沿同一方向”,引申為依從、不違背。《說文解字》注:“順,理也”,強調遵循規律或上位者意志。
  2. “旨”(zhǐ):會意字,甲骨文象匙取食之形,後引申為意圖、命令。《爾雅·釋诂》載“旨,美也”,特指具有權威性的指令。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彙”,建議在涉及古代政治制度或倫理關系的文本中使用。近義詞“奉旨”側重對命令的接受與執行,而“順旨”更強調主動性的迎合态度,如《資治通鑒》中“群臣順旨者莫不稱善”即體現此細微差别。

網絡擴展解釋

“順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n zhǐ,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指按照上級的旨意或命令行事,強調順從與服從。通常用于描述下級對上級的遵從态度。例如在正式場合中,下屬執行領導指示時可用該詞,但此時詞義較為中性。

2.引申含義

在曆史文獻和批判性語境中,“順旨”常帶有貶義色彩,表示曲意逢迎,即為了讨好上級而刻意迎合,甚至放棄原則。如《後漢書》中“阿谀順旨要領絕”,《三國志》提到王蕃因“不能承顔順指”被責罰。

3.使用場景

4.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揚雄《谏不受單于朝書》中的“妄阿順指”,後逐漸演變為兼具“服從”與“逢迎”的雙重語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

“順旨”既可指合規的服從,亦可指向負面的阿谀行為,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闆床布刀長籲衩衣沉疴難起陳冤愁雲慘淡錯手燈節墊褥鬥躔恩高義厚二南風轫馮式戈波共被匔匔功飾化迹胡老交舉寄鞮進屋忌歲糾責柯枝叩喪夔魍蘭因絮果聊蕭料嘴龍标隆耀樓梯間滿月鞯耄耋面審麪子蜜官明碼沵迤镆耶拿訛濃集篇記劈帳前望清關氣喪邱陵擅專聖水審詳田闾韋弦詳語小把戲小兒麻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