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順指 ”。謂曲意逢迎。 漢 揚雄 《谏不受單于朝書》:“ 季布 曰:‘ 噲 可斬也,妄阿順指!’”《後漢書·逸民傳·嚴光》:“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絶。”《三國志·吳志·王蕃傳》:“ 蕃 體氣高亮,不能承顔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舊唐書·外戚傳·吳湊》:“但人多順旨不言,若再三啟諫,必動宸情,則生民受賜。” 宋 朱熹 《與周丞相劄子》:“阿諛順指以為固位之術,牢籠媢嫉以為植黨之計。”
“順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n zhǐ,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指按照上級的旨意或命令行事,強調順從與服從。通常用于描述下級對上級的遵從态度。例如在正式場合中,下屬執行領導指示時可用該詞,但此時詞義較為中性。
在曆史文獻和批判性語境中,“順旨”常帶有貶義色彩,表示曲意逢迎,即為了讨好上級而刻意迎合,甚至放棄原則。如《後漢書》中“阿谀順旨要領絕”,《三國志》提到王蕃因“不能承顔順指”被責罰。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揚雄《谏不受單于朝書》中的“妄阿順指”,後逐漸演變為兼具“服從”與“逢迎”的雙重語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
“順旨”既可指合規的服從,亦可指向負面的阿谀行為,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分析。
《順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順從命令、遵循旨意,聽從指示。
《順旨》的部首是“頁”和“彳”,共有10個筆畫。
《順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臣子、子民或官員遵從君主或上級的旨意,為國家或社會服從行動。
繁體字為「順旨」。
在古時候,漢字「順旨」的寫法多為橫排,從左至右寫作「旨順」。
1. 君主的命令我們應該順旨遵從。
2. 作為一名公務員,應該順旨辦事,不得違背。
服從、遵從、聽命、承諾、順從、追隨。
順從、服從、聽從、遵循、遵從。
違抗、抗命、不從、反逆、抵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