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來年春榜動,選場開,須着 元和 孩兒取應去。”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慶》:“今年是大比之年,昨日郡中有吏來辟召,你可上京取應。” 清 李漁 《風筝誤·遣試》:“今當大比之年,要打發他上京取應。”
“取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參加科舉考試,即“應舉”。以下是詳細解釋:
科舉考試
指古代士子參加鄉試、會試等選拔官員的考試。例如:
曆史背景
科舉制度下,“大比之年”(每三年一次的考試)是“取應”的主要時間節點,考生需通過地方選拔後進京應試。
部分資料提到“取應”可理解為“取得應有的回報”(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學作品原文。
取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按照規定或要求來行動或回答應對。
取應的部首是取,筆畫數為8。
取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彙》一書中。在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取應被解釋為遵從或答應擇好。取應也可以指接受或順從。
取應的繁體為「取應」。
在古代,取應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的寫法。根據《康熙字典》顯示,古時候的取寫作「取⿰扌昜」。這個寫法表明了動手取得的意思。
1. 他得向領導取應,按照要求完成任務。
2. 如果你不取應上級的指示,将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取應可以與其他漢字結合,形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取決:決定、決策取決于某種因素。
取勝:戰勝、獲得勝利。
取締:禁止、取消某種行為或活動。
取材:采取材料或信息進行創作或研究。
取應的近義詞包括:
應對:回應、應付。
答應:同意、允諾。
聽從:順從、遵從。
取應的反義詞包括:
違背:背離、不遵守。
拒絕:不同意、不答應。
違反:違背、違反規定或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