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應的意思、取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應的解釋

即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來年春榜動,選場開,須着 元和 孩兒取應去。”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慶》:“今年是大比之年,昨日郡中有吏來辟召,你可上京取應。” 清 李漁 《風筝誤·遣試》:“今當大比之年,要打發他上京取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主要指向以下兩個方面:

  1. 參加科舉考試(應舉):

    • 這是“取應”最核心和最常見的含義。“取”指求取功名、争取入選,“應”指應考、應試。合起來指士子參加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以求考中功名(如進士、舉人等)。它特指為獲取功名資格而參加的正式選拔考試。
    • 例句: 元代關漢卿雜劇《窦娥冤》楔子中:“幼習儒業,飽有文章;争奈時運不通,功名未遂。不幸渾家亡化已過,撇下這個女孩兒,小字端雲,從三歲上亡了他母親,如今孩兒七歲了也。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楚州居住。此間一個蔡婆婆,他家廣有錢物;小生因無盤纏,曾借了他二十兩銀子,到今本利該對還他四十兩。他數次問小生索取,教我把甚麼還他?誰想蔡婆婆常常着人來說,要小生女孩兒做他兒媳婦。況如今春榜動,選場開,正待上朝取應,又苦盤纏缺少。小生出于無奈,隻得将女孩兒端雲送與蔡婆婆做兒媳婦去。” 這裡的“上朝取應”就是指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2. 應對;響應: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取”有獲取、采納之意,“應”有回應、響應之意。“取應”可理解為根據情況或要求做出反應、采取相應的行動或對策。
    • 例句: 這個義項相對少見,多出現在特定語境中,強調對某種情況或指令的回應和適應。

“取應”一詞主要用于古代語境,其核心意義是參加科舉考試(應舉)。次要含義是應對、響應。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非常罕見,其“應舉”之意已被“應試”、“趕考”、“參加科舉”等更常用的詞語所取代。

參考來源:

  1. 漢典 (Zdic.net) - 提供“取應”詞條的基本釋義(主要指應舉)。 https://www.zdic.net/
  2. 《漢語大詞典》 - 權威大型漢語辭書,收錄“取應”詞條,釋義為“應舉。指參加科舉考試”。
  3. 國學大師網 (Guoxuedashi.com) - 收錄古籍,可通過檢索古籍用例(如《窦娥冤》)理解“取應”在上下文中的含義(指應舉)。 http://www.guoxuedashi.com/
  4. 《古代漢語詞典》 - 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專用詞典,對“取應”的釋義集中于“參加科舉考試”。

網絡擴展解釋

“取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參加科舉考試,即“應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具體用法

  1. 科舉考試
    指古代士子參加鄉試、會試等選拔官員的考試。例如:

    • 元雜劇《曲江池》中提到“須着元和孩兒取應去”;
    • 明代《琵琶記》中“上京取應”即指赴京趕考。
  2. 曆史背景
    科舉制度下,“大比之年”(每三年一次的考試)是“取應”的主要時間節點,考生需通過地方選拔後進京應試。

三、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取應”可理解為“取得應有的回報”(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學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布徧孱微朝天馄饨穿掘儲與黛巘東方人堆積山頓空番蒜反騰飛驿風激電駭奉巵匜蓋柿高産嘎子構陷貫址谷根黑帝和令黃齑白飯回逆家拜見物不見人矜寵克拔濫炎累加涼台臨難無懾留底流淚龍服落忍旁推側引盤壠炮竿器備蜻蜓點水七竅玲珑騎上老虎曲荷失謬四輩唐古忒貪慌忙統貫通儒碩學偷刻托勢晩秋刓隱未了公案伍濃狎妮現影仙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