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佥議的意思、佥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佥議的解釋

(1).衆人的意見。多用于群臣百官。 南朝 梁 沉約 《授蕭惠休右僕射诏》:“入副朝端,僉議斯在。” 唐 白居易 《中書舍人韋貫之授禮部侍郎制》:“儀曹之選,僉議所歸。”《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六年》:“﹝ 宋璟 ﹞又奏:‘大理卿 元行沖 素稱才行,初用之時,實允僉議;當事之後,頗非稱職,請復以為左散騎常侍。’”

(2).共同商議。《宋史·胡銓傳》:“ 檜 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蓋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 全斌 受詔,每制置必與諸将僉議,因是雖小事亦各為異同,不能即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佥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衆人的意見(多指群臣百官)
    指集體或多數人的觀點,尤其用于描述朝廷官員的共同意見。例如《南齊書·王融傳》提到“臣側聞佥議”,即聽取百官的意見。唐代白居易《中書舍人韋貫之授禮部侍郎制》中“僉議所歸”也體現這一用法。

  2. 共同商議
    強調集體讨論的過程。如宋代胡铨在奏折中批評秦桧“令台谏、侍臣佥議可否”,即要求官員共同商議決策。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南齊書》《宋史》等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佥議的意思

《佥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共同商議、共同議論。可以表示多人共同商讨一個問題、共同決策或讨論、共同在某一問題上發表意見。

拆分部首和筆畫

《佥議》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言」。

「亻」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含義。「亻」在《佥議》中,既代表了多人共同商讨和讨論的意義,又表示這些人是平等的,并不區分等級和身份。

「言」是意思、話語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涵義。「言」在《佥議》中,代表了人們共同發表意見、進行讨論的動作。

《佥議》一共有16個筆畫,其中「佥」字有5個筆畫,「議」字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佥議》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的是簡化字,即「佥議」。

在繁體字中,「佥議」的寫法為「僉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佥議」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體。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發現了一種寫作「僉」的形式,相對于現代漢字中的「佥」。

例句

1. 我們需要一起來佥議這個問題,以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2. 請大家佥議一下,對于這個議題你們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組詞

1. 佥謀:共同商議、共同策劃

2. 佥同:共同一緻、齊心協力

3. 佥說:共同表達、共同陳述

近義詞

共議、協商、商議、讨論、商榷

反義詞

單方面、獨斷、專斷、偏見、自說自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