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戟仗和符節。 唐 賈島 《送令狐綯相公》詩:“ 梁園 趨戟節,海草幾枯春。”
“戟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戟節”原指古代戰争中的兵器“戟”,後演變為成語,比喻戰争或重大事件中的關鍵時刻、轉折點。
延伸用法
也可用于形容其他領域的關鍵環節或決定性階段,如商業競争、政治博弈等。
組成與功能
“戟節”由兩部分構成:
文獻用例
唐代賈島的詩句“梁園趨戟節,海草幾枯春”(《送令狐綯相公》),即描述官員持戟節赴任的場景。
戟節(jǐ jié)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戰鬥使用的長柄兵器上端裝有尖刺的部分。
戟節的部首是戈(gē),由10個筆畫組成。
戟節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戟門》篇中,描述了古代戰士手持戈(一種兵器)的形象。
戟節的繁體字為戟節。
根據古代文字演變,戟節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篆中寫作“戠節”,在隸書中寫作“戟刜”等。
1. 士兵手持戟節,勇猛地沖向敵人的陣線。
2. 戰士們充滿榮耀地佩戴着他們的戟節。
戟節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以下詞語:
1. 戟節槍
2. 戟節矛
3. 戟節兵器
1. 矛尖(máo jiān)
2. 槍尖(qiāng jiān)
1. 柄頭(bǐng tóu):指戟節上部的柄部分。
2. 握把(wò bǎ):指戟節的握持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