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傍午的意思、傍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傍午的解釋

[near noon] 意同“傍晌”。接近中午時會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魯迅《孔乙己》

詳細解釋

縱橫交錯。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語未已,即有黑衣數十百人繼來,共坐於堂。命左右邏捕男女,無少長悉以梃敲殺之。積屍傍午,向暮盡死。”

臨近正午。 元 張憲 《端午詞》:“五色靈錢傍午燒,綵勝金花貼鼓腰。” 清 李漁 《玉搔頭·訊玉》:“如今日已傍午,快些梳起頭來。” 魯迅 《呐喊·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傍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時間指示功能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語音與詞素構成 "傍"讀作bàng,本義指臨近、靠近;"午"指正午時分。二者結合構成偏正結構,表示接近正午的時間段。

  2. 核心詞義界定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标準釋義為:"接近正午的時候",特指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之間的時段。該詞常見于北方方言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性表述。

  3. 曆時語義演變 據《近代漢語時間詞語研究》考證,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西廂記》,原文"傍午晌兒"即指正午前後的模糊時段。明清小說中多用于描述古代市井生活場景,如《金瓶梅》第四十七回"這日傍午時分"的用法。

  4. 現代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屬于書面語體,不宜與"傍晚"混淆使用。在具體語境中既可獨立成句(如"時已傍午"),也可作定語修飾具體事件(如"傍午的集市")。

網絡擴展解釋

“傍午”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臨近正午的時候,通常理解為接近中午但尚未到正午的時間段,具體範圍約在上午11點至中午12點前後。

詳細解釋:

  1. 詞義構成

    • “傍”:意為“臨近、靠近”,如“傍晚”指臨近晚上,“傍午”同理表示臨近午時。
    • “午”:地支第七位,傳統計時中指“午時”(11:00-13:00),正午為12:00。因此“傍午”特指靠近正午的時間,而非整個午時。
  2. 時間範圍
    通常指11點至12點之間,接近正午但未到嚴格意義上的“午時中點”(12:00)。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提到“傍午傍晚散了工”,即表示工人臨近中午和黃昏的作息時間。

  3. 用法與例句

    • 作時間狀語:如“傍午時分,突然下起了大雨”。
    • 文學描述: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體現時間推移或場景轉換,如“傍午夕陽慘淡,玉蘭花墜地”。
  4. 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午時”區分:“午時”是11:00-13:00的整段,而“傍午”僅指臨近正午的部分時段。

“傍午”強調時間上的接近性,生動描繪了接近正午的短暫時刻,常見于生活場景或文學表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所指。

别人正在浏覽...

岸然按試踩屣蠶連大豪彈參電動剃須刀電子技術地老天昏鼎角诋傷放空氣方纔番薯匪伊朝夕剛吐高陽公共市場業務拱手聽命鈎棧挂心腸龜蔔懷甎會通監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矯情幹譽解探旌木就刑客食寇患括辣來緻罍恥淩空沒查利廟碑墓碣幕胥内者牝雞牡鳴遒直染手宂辭收田鼓耍貨蜀道難豎井宋亭濤濤天生麗質鐵闆聞名喪膽汙邪羨愛相拜相成閑情逸趣箫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