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述功勳。 宋 範仲淹 《<賦林衡鑒>序》:“書聖賢之勳者,謂之紀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誅韓本末》:“明年,閤門舍人 周登 出使,過 趙州 ,觀所謂石橋者,已具述其事,紀功勒銘,大書深刻於橋柱矣。”
“紀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記述功勳或成就,主要用于表彰和銘記個人或集體的突出貢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jì gōng,意為通過文字、碑刻等形式記錄功績,強調對功勳的保存與傳揚。例如宋代範仲淹在《<賦林衡鑒>序》中提到“書聖賢之勳者,謂之紀功”,即通過書寫留存聖賢的功業。
曆史應用
古代常用于刻石立碑,如秦始皇巡遊時在名山刻石紀功,宋代周登出使趙州時在石橋刻銘記錄功績。明代也曾通過磨改碑文等方式調整紀功内容,體現其曆史意義。
使用場景
延伸意義
除字面記錄外,也隱含對功績的肯定與傳承,兼具激勵後人的作用。例如“紀功勒銘”不僅記錄事件,更強調精神層面的影響。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紀功碑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齊東野語》等文獻。
紀功是一個詞語,含義是記錄和表彰功績。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