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孤棹 ”。獨槳。借指孤舟。 唐 長孫佐輔 《杭州秋日别故友》詩:“獨隨孤櫂去,何處更同衾。” 宋 徐铉 《送黃秀才姑熟辟命》詩:“水雲孤棹去,風雨暮春寒。” 明 姚潛 《葉南屏田梅岑攜樽過訪同家舒恭侄賦》詩:“孤棹愁中去,清歌醉後聽。” 柳亞子 《為香凝先生題畫》詩:“緣溪孤櫂夷猶去,人與歸鴉共渺綿。”
“孤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ū zhào,其核心含義為獨槳或孤舟,常用于古詩詞中表達孤獨、漂泊的意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文學引申
在詩詞中,“孤棹”常借代獨行的船或人,烘托寂寥、離别的氛圍。例如:
意象表達
異體寫法
亦作“孤櫂”,如唐代詩句“獨隨孤櫂去”。
“孤棹”一詞凝練了孤獨、遠行 的意境,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其解釋可歸納為:
如需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唐代至明清文學作品。
孤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孤”和“棹”組成。
“孤”字的部首是“子”,總筆畫數為九畫;“棹”字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十三畫。
《孤棹》一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離騷》中的一句詩:“於戲前王約百年兮,周孤棹而代有舟。”這個詞意味着獨自劃船,形容孤獨無助、傷感凄涼。
繁體字中,“孤”字保留同樣的寫法,而“棹”字則使用“槽”字作為替代的部首,寫作“檺”,總筆畫數為十六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孤”字的書寫形式多為“乤”字,部分人也以“鼓”字作為代替;“棹”字的古代寫法則多為“幚”字,意思仍然保持不變。
孤獨、孤寂、孤傲、孤單、劃棹、棹船。
孤單、孤獨、孤僻、孤立。
衆棹、衆舟、衆多、團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