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的意思、戒定的详细解释
戒定的解释
佛教语。制身为戒,慎心为定。 唐 道宣 《净心诫观法》二:“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 唐 王维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诗:“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
词语分解
- 戒的解释 戒 è 防备:戒心。戒备。戒严。戒骄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斋戒。 准备:戒途。戒装。 古同“界”,界限。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定的解释 定 ì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定稿。定数(?)(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决定。确定。 平安
专业解析
“戒定”的汉语释义与佛教术语解析
“戒定”是佛教核心概念“戒、定、慧”三学中的前两项,分指行为规范与心性修持:
-
“戒”(jiè)
- 本义:警戒、防备(《说文解字》:“戒,警也”),引申为行为准则。
- 佛教释义:指为防非止恶而制定的律仪规范,包括止持(禁止恶行)与作持(奉行善法)。例如“五戒”“十戒”等,旨在约束身心,为修定奠基 。
-
“定”(dìng)
- 本义:安定、静止(《说文解字》:“定,安也”)。
- 佛教释义: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梵语“Samādhi”),如“禅定”“四禅八定”。通过调伏杂念,达到心境澄明,为生慧之基 。
-
“戒定”关系
二者为递进修持次第:“戒”是“定”的前提,戒除散乱方能入定;“定”是“慧”的基础,心定则能照见真理。如《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权威参考来源:
- 佛教术语释义综合参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及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学知识》栏目 。
- 汉字本义引自《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网络扩展解释
“戒定”是佛教术语,包含“戒”与“定”两个核心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戒定”指通过持守戒律(制身)来约束行为,通过禅定(慎心)来修持内心的平静,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基础。它强调由外在行为规范到内在心性调伏的过程。
二、分释核心概念
-
戒(jiè)
- 含义:指佛教中的戒律,即规范言行、止恶扬善的准则。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等)是基本戒律。
- 作用:如的比喻,“戒”如同屏风,阻挡外界干扰,为修行创造清净环境。
-
定(dìng)
- 含义:即禅定,指通过专注修行使心念安定,达到不散乱、不波动的状态。
- 作用:为生起智慧(慧)提供稳定的内在条件。
三、戒与定的修行关系
佛教认为“戒为定基,定能生慧”,即持戒是禅定的基础,禅定又能引发智慧。唐代王维的诗句“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便体现了这一修行次第。
四、相关扩展
- 戒定慧:三者合称“三无漏学”,是佛教修行的完整体系,戒定属于实践层面,慧是终极目标。
- 文化引用:如儒家讲礼仪忠恕,道家讲万物相生,佛家则以“慈悲戒定”为核心,共同构成东方哲学的重要部分。
五、实际应用举例
佛教经典《净心诫观法》提到:“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说明持戒修定是离苦得乐的根本途径。
“戒定”不仅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也体现了行为规范与心性修养的统一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接篱播告不可讳不望撤根到底晨斋虫罗踳驰楮币春桂盗患汈汊丁穷饵柏公啓贵望国家栋梁薨奄欢服昏悴剪絶竭心记籍龛像快哨船窾郄来客老狐狸凉月犂牛骍角龙蛟轮回磨码目锚泊縻系莫须有目睑牛铎青身倾听清怨糗餈穣浩三写成乌山东山相,山西出将少子审稿生厌释闷首唱思想包袱繀车恬不为意添改通阔偷讬托翼乌头马角缃缛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