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text for retire from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office] 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簡作“乞骸”
上書乞骸骨。——《後漢書·張衡傳》
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 東阿 ,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漢書·趙充國傳》:“ 充國 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明史·錢習禮傳》:“復上章乞骸骨,乃得歸。”亦省作“ 乞骸 ”。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大司空 彭宣 見 莽 專權,乞骸。” 唐 權德輿 《送崔谕德緻政東歸》詩:“乞骸歸故山,累疏明深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
“乞骸骨”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一種委婉說法,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乞骸骨”字面意思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指官員因年老或疾病自請辭官,希望回鄉安度晚年。這一說法體現了古代對落葉歸根的重視。
“乞骸骨”是官員主動請辭,需皇帝批準(可能被拒絕);“緻仕”則是常規退休制度,一般會獲準。例如,疏廣因年邁主動“乞骸骨”,而“緻仕”多因達到年齡自動退職。
“乞骸骨”反映了古代官員對身後事的重視,既是禮儀制度的一部分,也體現了傳統倫理觀念。其使用場景多見于官員年老、體弱或功成身退時,強調“歸鄉”的訴求。
乞骸骨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乞”和“骸”,總共有15畫。
“乞”音ji1,意為乞求、讨要,是由人物的圖形表示,代表着人們生活困苦,需向他人求助。
“骸”音hai2,意為骨骼殘餘,是由“骨”和“丐”組成。骨代表人骨骼,丐指赤腳乞讨者,表示人已經無家可歸,隻剩下骨骼。
乞骸骨的來源是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夫乞食于人者,先以饑疲問乞骸者樂爾。”這句話意為讨飯的人先要問骸骨你樂意嗎,含有很深刻的諷刺意味。
乞骸骨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乞骸骨」。
在古漢字寫法中,乞骸骨的寫法基本符合現代字形,但在不同的曆代字書中,其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乞骸骨的一些例句:
乞骸骨的一些組詞包括乞求、乞讨、乞丐等。近義詞有讨飯、乞食等,反義詞則有富有、富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