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寂泊的意思、寂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寂泊的解释

(1).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晋书·束晳传》:“将研六籍以训世,守寂泊以镇俗,偶 郑老 於海隅,匹 严叟 於僻 蜀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宋 苏舜钦 《送王规方叔序》:“闻善而耸,见恶而恶,未能寂泊,与天为徒,使其心气鬱律不寧,而无所辅养。”

(2).寂静无声。 章炳麟 《<革命军>序》:“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齐 、 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寂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心境或环境的空寂淡泊、超脱宁静,强调远离喧嚣、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寂:寂静、安静、没有声音;也指心境的空灵、超脱。
    • 泊:停泊、停留;引申为淡泊、恬静、不慕名利。
    • 合义:形容环境极其安静、冷清;更侧重于形容人的心境淡泊宁静,不受世俗纷扰,无欲无求,超然物外。它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平静与超脱。
  2. 引申义与用法:

    • 形容环境:指地方非常偏僻、荒凉、人迹罕至,一片寂静。例如:“深山寂泊,人烟罕至。”
    • 形容心境/状态:指人的内心清静无为,淡泊名利,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安于宁静简朴的生活。这是更核心、更常用的含义。例如:“他性情寂泊,不慕荣利,隐居山林。” 或 “守寂泊之志,养浩然之气。”
    • 哲学/宗教意蕴:常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清静寡欲的思想,或佛家追求空寂、解脱的境界相联系,体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回归本真。
  3.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寂泊”的解释通常包含“恬静寡欲;不追求名利”以及“寂静”两层意思。例如:“亦作‘寂漠’。恬静寡欲;不追求名利。亦指寂静。” (来源: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3)。
    • 《辞源》(修订本):可能收录该词,释义侧重于“寂静”和“淡泊无为”的含义。(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编.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79-1983)。
    • 《古代汉语词典》:会收录此词,解释其古义为“寂静;恬淡”。(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各异)。

“寂泊”一词描绘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宁静状态。外在指环境的空寂荒凉,内在则指心境的淡泊超脱、远离尘嚣、无欲无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理想。

网络扩展解释

“寂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恬静淡泊,不慕名利
    指心境平和、超脱世俗欲望的状态,常见于形容文人隐士的生活态度。例如《晋书·束晳传》提到“守寂泊以镇俗”,强调以淡泊之心抵御浮躁世风。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亦用“乘恬知以寂泊”表达对自然与哲思的追求。

  2. 寂静无声
    描述环境或氛围的宁静,如章炳麟在《<革命军>序》中写道“自尔遂寂泊无所闻”,暗喻思想沉寂的状态。

二、语境与延伸

附:发音与结构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晋书》《山居赋》等文献原文,或通过词典网站(如沪江在线词典)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白蚂蚁饱餍伯道无儿驳马常与垂天翅单勾盗兵德化钓誉敌衡端尹二功翻切剕辟风山该深光闪闪还军汗出浃背画地成牢化功惑突胶囊近远金玉良言救接寄形犒赐客帐可足浑泪目裂裳流马帽儿光鸟彝凝絶沤泡旁作朴讷诚笃亲嬖去甲欋疏溶体肉丁三言讹虎上装深文大义收审疏决束手就困廋人提纲挈领惕虑晚成萎蔫委札香火缘写稿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