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蛟鰐 ”。蛟龍與鳄魚。亦泛指兇猛的水中動物。 宋 陸遊 《甯德縣重修城隍廟記》:“濤瀾洶湧,蛟鱷出沒。” 宋 毛滂 《八節長歡·送孫守公素》詞:“濤波何處試蛟鰐,到白頭猶守溪山。” 金 元好問 《觀浙江潮》詩:“ 佽飛 鬭蛟鱷,然犀出鱗介。”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廟次昌黎石鼓韻作歌》:“鼎塗百物禦魍魎,驅使蛟鱷馴黿鼉。”
“蛟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蛟鳄”由“蛟”(傳說中的蛟龍)和“鳄”(鳄魚)組成,字面指兩種兇猛的水生動物,常用來比喻人或事物的勇猛、兇悍之态。
部分資料(如)提到“蛟鳄”是實際存在的鳄魚種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佐證。目前主流解釋仍以象征意義為主,而非生物學分類。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用例,可查閱陸遊、毛滂等宋代文人的作品。
蛟鳄(jiāo è)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詞彙。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蛟部首和鳄部首,蛟部首由蟲字旁組成,鳄部首由魚字旁組成。構成該詞的部首揭示了它的含義與特征。
蛟鳄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神話與古代文化。蛟是一種神話中的龍類生物,常常被描述為有着蛇身、龍頭、龍爪和龍鱗的巨大生物。鳄指的是鳄魚,是一種體型龐大、嘴巴長而尖銳的爬行動物。将這兩種生物合并在一起,形成蛟鳄這一詞彙,寓意着兇猛、威猛和強大的形象。
在繁體漢字中,蛟鳄的寫法保持不變。然而,在古代漢字中,對于蛟鳄這一詞彙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在古代,蛟鳄可以寫作“蛟骼”或“蛟鲵”,不同的寫法可能在字形上略有變化,但依然保留了蛟鳄的基本形象與意義。
1. 傍晚的湖面上,一條蛟鳄悄無聲息地潛入水中。
2. 這個故事中,勇敢的戰士與邪惡的蛟鳄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近義詞:"巨龍"、"巨鳄",它們也能夠用來形容強大而兇猛的生物。
反義詞:"蟲子"、"魚",這些詞可用來形容身形較小或弱小的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