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韦昭 注:“角如茧栗,郊神祭天也。”《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一年祭三举,侍从来 班 扬 ,诗追《安世歌》,典与郊禘光。”参见“ 郊配 ”。
郊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礼仪,其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核心定义 郊禘是古代帝王将祖先神灵与昊天上帝共同祭祀的仪式,属于最高规格的祭典。该词由"郊"(郊外祭天)和"禘"(帝王宗庙大祭)组成,体现天地与祖先的联合祭祀。
等级制度 • 仅限帝王:祭祀地点严格限定于郊外,《国语·楚语》记载"郊禘不过茧栗",指祭品规格有明确限制 • 诸侯禁忌:诸侯若行郊禘即属僭越,如周平王曾因郑国请求郊禘而拒绝
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韦昭注解释为"郊神祭天"。后世文献如《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记载郑国"僭用郊禘,比于王室",印证其礼制特殊性。
历史演变 明清时期仍存遗制,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典与郊禘光"显示该礼仪的文化延续性。
文化影响 作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环节,郊禘巩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其等级规定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郊禘》是指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郊禘是国家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用于祭祀天地神明,表达对上天祈求丰收和社会安定的祈愿。
《郊禘》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郊禘》一词的源自《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时自有禘,侈甚也。”后来成为历代祭祀活动的通称。
在繁体中,郊禘的写法为「郊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郊禘》在古代写作「郊祀」。
1. 古人认为郊禘是祈求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举措。
2. 郊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郊假、郊游、禘宫、宗禘
祭天、祭祖、祭祀
放纵、废弃、遗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