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郊禘的意思、郊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郊禘的解释

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韦昭 注:“角如茧栗,郊神祭天也。”《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一年祭三举,侍从来 班 扬 ,诗追《安世歌》,典与郊禘光。”参见“ 郊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郊禘是古代祭祀体系中具有特殊含义的复合词,由"郊"与"禘"二字构成词义叠加。《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帝王举行的两种重大祭祀礼仪的合称",《辞源》则解释为"祭天地于郊,祭始祖于禘"的复合祭祀制度。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郊"本义指都城百里之外的区域,《说文解字》释"距国百里为郊",后特指在郊外举行的祭天仪式;"禘"字从示从帝,《尔雅·释天》记载"禘,大祭也",原指帝王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二者组合成词始于《礼记·祭统》"郊禘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的记载。

该词的制度内涵包含三个层面:1)祭祀对象为天地与始祖,体现"敬天尊祖"思想;2)祭祀地点遵循"南郊祭天,明堂祭祖"的空间规制;3)祭祀时间遵循《周礼》"冬至祭天曰郊,夏至祭地曰禘"的时令规范。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周代形成"三年一郊,五年一禘"的周期制度。

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解释分歧:郑玄在《三礼注》中主张"郊祭天,禘祭始祖",而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提出"郊禘实为殷礼遗制"的考证结论。现代考古发现如殷墟卜辞中"郊""禘"分祭的记录,印证了该礼仪的源流可追溯至商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研究》)。

在文化影响方面,郊禘制度直接塑造了"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理念,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被《史记·礼书》评价为"礼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该制度在唐代发展出"南郊合祀天地"的新制,至明代演变为天坛、地坛分祀的格局(中华书局《中国礼制史》)。

文献例证可见《汉书·郊祀志》"周公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的记载,以及《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常以春秋郊祀太一"的礼仪实践。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对郊禘仪轨有详细考释,现代学者杨宽在《古史新探》中系统梳理了其制度演变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郊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礼仪,其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1. 核心定义 郊禘是古代帝王将祖先神灵与昊天上帝共同祭祀的仪式,属于最高规格的祭典。该词由"郊"(郊外祭天)和"禘"(帝王宗庙大祭)组成,体现天地与祖先的联合祭祀。

  2. 等级制度 • 仅限帝王:祭祀地点严格限定于郊外,《国语·楚语》记载"郊禘不过茧栗",指祭品规格有明确限制 • 诸侯禁忌:诸侯若行郊禘即属僭越,如周平王曾因郑国请求郊禘而拒绝

  3. 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韦昭注解释为"郊神祭天"。后世文献如《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记载郑国"僭用郊禘,比于王室",印证其礼制特殊性。

  4. 历史演变 明清时期仍存遗制,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典与郊禘光"显示该礼仪的文化延续性。

  5. 文化影响 作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环节,郊禘巩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其等级规定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别人正在浏览...

薆逮爱焰颁朔标志笔立冰丝惨冽朝籍称喜淳质次氯酸邨鷄道听耳食电离度鼎足之势东台奉差忿疾浮滠俯仰随人胳膊腕子弘大闳整化翼检柅借绯金饭碗戢畏捐班举直厝枉开冻老马为驹雷作麟楦履业卖科幔亭美酝敉邦密查难胞跷蹄蹑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清微青翼齐首人我事形颂埙贪蠹逃顿听阈颓坏隈曲文敏乌菱象刻香消玉殒县内小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