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誠意的意思、誠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誠意的解釋

[sincerity;good faith] 誠懇的心意;使其意念發于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沒有誠意

詳細解釋

(1).使心志真誠。語出《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唐 韓愈 《原道》:“然則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将以有為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先生教人,自緻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大學扼要在誠意,誠意扼要在慎獨。”

(2).心意真誠。《太平廣記》卷一九六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賈人妻》:“因誠意與言,氣甚相得。”

(3).指真誠的心意。 宋 範仲淹 《答趙元昊書》:“正月日具位某,謹脩誠意,奉書於 夏國 大王。”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簡庵詞翰品行》:“先生端厚謹恪,好奬借後進,皆出誠意,而取與則甚嚴。”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一章:“但是敵人對談判并無誠意,仍繼續加強準備,補充兵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誠意”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基本釋義

“誠意”指發自内心的真實意願和态度,強調态度真摯、毫無虛僞。

  1. 主觀态度:真心實意,不摻雜欺騙或敷衍。例如:“他帶着誠意來談判。”
  2. 行為體現:通過實際行動表達真心,如“用實際行動展現誠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三、文化内涵與哲學關聯

儒家思想中,“誠意”是修身核心。《大學》提出“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指通過淨化意念達到道德自覺。朱熹注解:“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

來源:《禮記·大學》,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四、現代用法示例

  1. 社交場景:如“誠意道歉”“合作誠意”;
  2. 法律經濟:如“誠意金”(表達交易意願的保證金);
  3. 文學表達:形容真摯情感,如“字裡行間充滿誠意”。

權威引用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官網圖書介紹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古籍庫
  3.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

(注:鍊接均指向出版社官方頁面或權威古籍數據庫,内容可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誠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g yì,其核心含義是誠懇的心意,強調意念發自内心的真誠,既不欺騙他人,也不自我欺騙。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
    指真誠的态度或心意,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交往時表裡如一、毫無虛僞的态度。例如:“談判需要雙方都拿出誠意。”
  2. 哲學内涵
    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提出“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強調“誠意”是修身的前提,需通過内在真誠達到外在行為的端正。

二、引證與文化背景

  1. 經典出處

    • 《禮記·大學》将“誠意”列為儒家“八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之一,認為它是道德修養的關鍵步驟。
    • 唐代韓愈在《原道》中進一步闡釋:“正心而誠意者,将以有為也”,說明真誠的意念是有所作為的基礎。
  2. 曆史用例

    • 宋代範仲淹在書信中以“謹脩誠意”表達外交辭令中的鄭重态度。
    • 明代文獻記載“誠意”用于描述待人接物的真摯。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應用場景

  1. 人際交往
    如“他誠意道歉,最終獲得了原諒”。
  2. 正式文書
    古代常用于書信或外交場合,如“修書以示誠意”。

“誠意”不僅體現個人品德,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内外一緻的真摯态度,既適用于日常交往,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知豹韬衛爆響閉鍊烴播光薄蝕采捋蠶簇廛肆承迎吃黑棗兒傳熱出門應轍答贶黨援抵官法鼓發回浮查高顧乖節乖緻薅鋤亨鱻将理境域酒桶讵得抉微儁遠狼煙辣生生磊砢略野龍骨車賣冰沒是處覓便攀桂譴誡晴和騎術趨向舌舉神父笙鶴事與心違守狗守瓶緘口首掾睡仙疏簾忐忑不定棁杖咼氏帏次刎脰文園消渴賢姱下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