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上建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指從屋頂傾倒瓶中的水(“建”通“瀽”,意為傾倒;“瓴”為盛水的陶器),比喻占據高位或有利地勢,形成壓倒性優勢。
引申義與用法
常用于形容形勢、策略或行動具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例如軍事戰略、政治決策等場景。現代也可引申為對問題全面掌控或透徹分析的能力。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蘇轼《徐州上皇帝書》:“真若屋上建瓴水也”,原指徐州的地理優勢。該成語與“高屋建瓴”同義,後者因《史記·高祖本紀》的引用更廣為人知。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這一戰略屋上建瓴,迅速掌控全局”。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其可形容“高傲态度”,但此用法較少見,建議優先采用“占據優勢地位”的核心含義。
《屋上建瓴》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才能、志氣、雄心壯志等如水從屋頂的縫隙中流下,流淌不竭的樣子。意味着人的才華和志向像傾瀉出來的流水一樣,源源不斷。
《屋上建瓴》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屍部和瓦部。其中,“屋”字的部首是屍部,表示屋頂或屋檐的意思;“建”字的部首是瓦部,表示建築物的意思;“瓴”字的部首也是瓦部,表示盛水的容器。
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數是17畫,分解開來是:“屋”字6畫、“上”字3畫、“建”字9畫、“瓴”字9畫。
《屋上建瓴》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童話傳說。據說,有一個名叫鄭闆橋的古代文人,他在田間忽然看到一隻鶴站在屋檐上,它像打着神奇的仙水,竟從屋頂上滴落下來。鄭闆橋瞬間被這景象所啟發,感歎道:“水如泉落,奔流不竭,真是屋上建瓴啊!”後來,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形容人的才能和志向遠大。
《屋上建瓴》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屋上建淩」。
《屋上建瓴》這個成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其中,“屋”字的古漢字寫法是「戸」,字形中間多了一橫表示屋頂;“建”字的古漢字寫法是「㝎」,字形上部多了一個往下彎曲的部分,表示建築物;“瓴”字的古漢字寫法是「皐」,字形上部多了一點表示水滴的形狀。
他天資聰穎,才思敏捷,真是屋上建瓴,無比出色。
屋頂、建築、才華、志向
壯志淩雲、雄心萬丈、才氣橫溢
無所作為、不思進取、庸庸碌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