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僭伪的意思、僭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僭伪的解释

(1).指越礼不轨之事。《后汉书·孔融传》:“是时 荆州 牧 刘表 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

(2).旧指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宋书·武帝纪下》:“姦宄具歼,僭伪必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伪,驯至丕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高青丘诗》:“独是 张士诚 有 浙右 时,羣彦多受其宫, 青邱 独屏居 吴淞江 上,其不仕僭伪,已有卓识。” 白寿彝 《谈史学遗产》:“《通鉴纲目》强调正统,就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专拥护某一皇朝的统治,而对于反对这种统治的政治力量一概称作‘僭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僭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批判色彩的复合词,由“僭”(jiàn)与“伪”二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僭”指超越本分、冒用上位者的职权或名号,《说文解字》载“僭,假也”,强调其非法性;“伪”则指虚假、不合法的政权或行为,《广雅》释为“诈也”。组合后,“僭伪”特指在中国古代史中非正统政权通过僭越礼制建立的非法统治体系,例如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东晋时期桓玄政权均被史书称为“僭伪之朝”(见《晋书·载记》)。

该词在文献中多用于儒家正统史观语境,如《明史·太祖本纪》批判陈友谅“僭伪窃据”,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亦用“僭伪相踵”描述藩镇割据现象。现代《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将其定义为“古代史家对非正统割据政权的贬称”,强调其与中央王朝法统的对立关系。

字源学角度,“僭”从人从朁,《说文解字段注》指出其本义为“以下拟上”,而“伪”从人从为,《孟子·万章》引申为“人为之非天性”,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非法政权的双重特征——既违反礼法等级制度,又缺乏天命所授的合法性。这一释义体系在《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本)中得到完整印证。

网络扩展解释

“僭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越礼不轨之事
    指超越礼制规范或违背正统的行为。例如《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刘表因不履行职贡、擅自举行天子规格的郊祀,被斥为“多行僭伪”。

  2. 非正统的割据政权
    用于指代历史上不被承认为正统的地方政权或篡位势力。如《宋书·武帝纪下》称“奸宄具歼,僭伪必灭”,强调对割据势力的讨伐。


二、文献例证与历史应用


三、总结

“僭伪”兼具行为与政权的双重批判色彩,既用于谴责个人越礼,也用于否定割据政权的合法性。其使用贯穿汉至清代文献,是古代政治伦理和史学观念的重要载体。如需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后汉书》《宋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佚豹藏雾奔迸畚局冰海草底超低温程业赤脚婢酬宾牀沿翠尾搭便车电量冻橘蛾斗俄忽鲂鮄茷骩风亭幅度拂舞覆廕个儿钱孤城归道山贺跋支秽谈昏忳精麤九江八河急振句群雷峯夕照离叛流浪六亲不认矛盾律茂渥马卒鄳隘门上狉狉痞塞企瞻囷窌群山商云世风食指动松明火把宋学缩影覃恩桃李春风望表文奁温席扇枕下凡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