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僭伪的意思、僭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僭伪的解释

(1).指越礼不轨之事。《后汉书·孔融传》:“是时 荆州 牧 刘表 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

(2).旧指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宋书·武帝纪下》:“姦宄具歼,僭伪必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伪,驯至丕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高青丘诗》:“独是 张士诚 有 浙右 时,羣彦多受其宫, 青邱 独屏居 吴淞江 上,其不仕僭伪,已有卓识。” 白寿彝 《谈史学遗产》:“《通鉴纲目》强调正统,就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专拥护某一皇朝的统治,而对于反对这种统治的政治力量一概称作‘僭伪’。”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僭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越礼不轨之事
    指超越礼制规范或违背正统的行为。例如《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刘表因不履行职贡、擅自举行天子规格的郊祀,被斥为“多行僭伪”。

  2. 非正统的割据政权
    用于指代历史上不被承认为正统的地方政权或篡位势力。如《宋书·武帝纪下》称“奸宄具歼,僭伪必灭”,强调对割据势力的讨伐。


二、文献例证与历史应用


三、总结

“僭伪”兼具行为与政权的双重批判色彩,既用于谴责个人越礼,也用于否定割据政权的合法性。其使用贯穿汉至清代文献,是古代政治伦理和史学观念的重要载体。如需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后汉书》《宋书》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僭伪

《僭伪》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字。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牛”字部首,右边是“示”字部首。根据笔画顺序,它一共有10画。

“僭伪”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出现,意指冒充、伪造、假冒、假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以伪装冒充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僭伪的写法基本上与简体字相同,只是笔画形状稍有不同。例如,“伪”字的右边会多一点“犬”的书写笔画,但整体上仍然能够轻易辨认。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僭伪的构造也略有不同。例如,古代写作“僣僞”(古代繁体字)或“僣伪”(古代简体字),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仍然能够找到。

以下是“僭伪”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行为完全是僭伪的,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
  2. 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那些以伪装为手段来欺骗他人的行为。
  3. 伪善者常常使用僭伪的行为来掩盖他们真实的动机。

以下是一些与“僭伪”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通过了解“僭伪”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丰富我们的汉语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