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焦急無計的樣子。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二折:“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四折:“我前行,他隨後趕将來,諕的我撧耳撓腮。”亦作“ 撧耳揉腮 ”。 元 王實甫 《破窯記》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難開。”
“撧耳撓腮”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uē ěr náo sāi,主要用于形容人在焦急、無奈或困惑時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元代戲曲作品:
形容人遇到難題時焦急無奈、束手無策 的樣子。例如:面對突發狀況,他急得撧耳撓腮,卻想不出解決辦法。
該成語多含貶義或中性色彩,需根據語境判斷情感傾向,常用于書面或較正式的表達中。
《撧耳撓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遲疑不決、猶豫不定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面對問題或決策時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抉擇的情況。
《撧耳撓腮》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耳”,它們分别在漢字中對應的部首是“手部”和“耳部”。根據部首進行拆解,可得到這個成語的組成部分。其中,“撧”用到了“手”部,而“耳”則用到了“耳”部。
根據漢字的筆畫數目,将《撧耳撓腮》拆分為:撧(8畫)、耳(6畫)、撓(8畫)、腮(12畫)。
《撧耳撓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裡:“兄禦罽豬,弟撧耳撓腮。”意思是說要麼我去觸谏,要麼你去發洩不滿。這句話描述的是兩個兄弟之間在選取行動時的猶豫不決。
成語《撧耳撓腮》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撫耳掏須」。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略有不同。以《撧耳撓腮》為例,其古漢字寫法為:「撧」為「歐」加上手部;「耳」為「耂」的上面一個字母;「撓」為「敖」在左邊增加了手部;「腮」為「賊」再加上肉字旁。
1. 當他面對重要決定時,他總是撧耳撓腮,猶豫不決。
2. 我看着她撧耳撓腮,心中不禁感到焦慮,不知道她是否能作出選擇。
組詞:耳畔(形容聲音接近或緊鄰耳邊)、撓癢(用手指甲或物體輕輕搔癢)、心神不甯(形容心思不定或焦躁不安)。
近義詞:背頭(形容遲疑不決)、顧左右而言他(形容回避問題或不願表态)。
反義詞:理直氣壯(形容堅定有力、不含糊)、果斷(形容迅速、毫不猶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