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红色的蜡。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柳眼黄丝纇,花房絳蜡珠。”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瓦亭联句》:“朝廷不惜好官爵,絳蜡刻印埋蓬蒿。”
(2).红烛。 宋 苏轼 《次韵代留别》:“絳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尚主》:“金根车去疾於流,望絳蜡辉煌如昼,耳畔里恍惚笙歌揭天奏。”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烧二尺许絳蜡二三枝。” ********* 《毁家诗纪》之十:“频烧絳蜡迟宵柝,细煮龙涎涴宿熏。”
绛蜡是汉语中具有文学意象的复合词,由"绛"(深红色)与"蜡"(蜡烛)构成,特指祭祀或庆典所用的红色蜡烛。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记载的"凡祭祀,共其脂烛",东汉郑玄注"脂烛,绛烛也",显示其礼器属性。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诗词意象,李商隐《无题》"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绛蜡红"即以烛影烘托宴饮氛围,印证其审美价值。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红色的蜡烛",强调其视觉特征。民俗学者在《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补充,绛蜡在婚俗中象征吉庆,在宗庙祭祀中代表庄严,这种双重文化意涵在欧阳修《玉楼春》"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垂绦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当头一曲情无限,入破铮琮金凤战。百分芳酒祝长春,再拜敛容抬绛面"的描写中得到印证。
“绛蜡”是一个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红色的蜡
指天然或染色的红色蜡质材料,常用于古代工艺品或仪式中。例如唐代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提到“花房绛蜡珠”,用绛蜡比喻花房如红色蜡珠般晶莹。
红烛
特指红色的蜡烛,多用于描写宴会、节日等场景。如宋代苏轼《次韵代留别》中“绛蜡烧残玉斝飞”,描绘红烛燃烧的宴会景象。
在诗词中,“绛蜡”常通过颜色(绛)与材质(蜡)结合,营造两种意境:
需注意,“绛蜡”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赏析古典文学作品(如宋代词人韩疁《高阳台·除夜》)时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捱查蚌蛤抱持不窕惨祸畅见忏舌楚田出羞楚雨巫云慈衷词组大辩若讷大有人在大泽乡抵虫都司独謡二江发急房烝蜂旗福德舍俯伛徽望家散人亡酒神基绪咳唾成珠客邮贶临狼贪雷琴累世灵輴离珠濛茸米蛀虫鸟云之阵偶攻沛腾普存仁言声母身无寸铁时轨时价世界师爷四大皆空讼夫唐明皇腆腼条柜替人突盗吞纳仙岛綫团遐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