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甲历的意思、甲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甲历的解释

见“ 甲历 ”。


亦作“ 甲歷 ”。1.用甲子记载岁时的日历。 唐 陆贽 《贞元改元大赦制》:“凡为择人,其在精覈……所司依资叙注拟,便於甲历之内,具标举主名衔,仍牒报御史臺。” 宋 王应麟 《玉海·历法》:“外纪 伏羲 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 伏羲氏 木王月命臣 龙潜氏 作甲历。”

(2).泛指岁时。 宋 吕南公 《有怀溪斋奉寄微之》诗:“身名不分轻如梦,甲歷谁令过若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甲历是古代汉语中指官方档案或科举考试记录的专业术语,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词源与基础释义 "甲"在古汉语中具有"首位""重要"的引申义,如《说文解字》释为"东方之孟,阳气萌动",《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可表"等级序列之首"。"历"则源于甲骨文"秝"字,本指禾苗排列,后引申为时序记录。二者合称最早见于唐代科举档案,《新唐书·选举志》明确记载进士科需"岁终,总名于尚书省,谓之甲历"。

二、历史沿革与制度形态

  1. 科举档案体系:唐代吏部设有甲库,专职保管"甲历",《唐六典》载其内容包括"铨拟之籍,官吏名簿"。宋代《宋史·职官志》记载甲历扩展至"文武官员告身、考课、勋赏"等二十余类官方文书。
  2. 特殊形制特征:敦煌出土文献S.11287号文书显示,唐代甲历使用黄麻纸书写,装帧为卷轴式,骑缝处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这与《通典·选举典》"凡制敕施行为案,皆留其副藏于甲库"的记载相符。

三、文献例证与演变 《全唐文》卷四六八陆贽奏议称:"凡奏拟官爵,皆须检勘甲历",印证其作为官员任免依据的功能。明清时期逐渐改称"黄册",《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天下赋役黄册,户部进呈,藏于后湖",显示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

该词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册第1234页、《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等权威辞书,以及《新唐书》《唐六典》等原始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甲历”是古代中国历法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以天干地支组合(甲子)记载时间的历法系统,既特指具体历法形式,也泛指岁时更迭。作为成语使用时,常比喻时间流逝,如宋人吕南公诗句“甲歷谁令过若流”便以此感叹光阴飞逝。

二、历法结构

  1. 干支体系:由十天干(甲、乙、丙...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亥)循环组合,形成六十甲子周期。
  2. 月令系统:根据《尔雅》记载,月份有特殊称谓:
    • 月阳(天干对应):如甲月称“毕”,乙月称“橘”
    • 月名(地支对应):正月为“娵”,二月为“如”,三月为“寎”

三、历史溯源

  1. 起始年份:传统说法认为始于黄帝时期(公元前2637年),但不同文献记载存在差异。
  2. 演变脉络:在《周礼》中已有十日、十二辰的记载,汉代《太初历》完善了干支纪年体系,唐代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等公文仍沿用甲历记录时间。

四、文化应用

需注意不同文献对“甲历”别称的记载差异,如提到“上元历”“太初历”等别称,但此类说法需结合专业历法研究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阇爆花辨别表侄女臂阁仇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粗剌剌打簧表德操丢人盾墨而还髣像反诉佛法僧膏沃各行各业管闭鼓笛曲海色和叶话巴戏换朝画摊火光冲天解达静穆禁阍禁令谲譬骏整刊墨流泉龙臧论籑旅憩么生内尚书配匹凭临惬气庆羡请雨穷兵极武鼪鼠神奸巨猾失婚事数书疏天簧偷嫩脱命瓦房枉死鬼委任献策相女配夫小嘎潝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