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中的常用套語。意謂事情發生的速度不是記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水浒傳》第二三回:“説時遲,那時快, 武松 見大蟲撲來,隻一閃,閃在大蟲背後。”《紅樓夢》第十五回:“説時遲,那時快,猛然間一個人從身後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聲,二人唬得魂飛魄散。” 茅盾 《喜劇》一:“說時遲,那時快,瘦男子一邊拉長着那個‘來’字調,一邊剛要向後轉走,卻不料青年 華 已經抓住了他的胳膊。”
“說時遲,那時快”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事情發生得極其迅速或突然,強調叙述的速度趕不上實際動作的發生。以下是詳細解釋:
注音與釋義
拼音為shuō shí chí, nà shí kuài,字面意思是“講述時顯得遲緩,但事情發生時卻極快”。它常被用于舊小說或說書場景,表示動作發生的速度遠超語言描述所需的時間。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第二十三回。例如武松打虎的情節中寫道:“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也有類似用法。
用法特點
英文對應表達
可譯為“abruptly” 或“in the blink of an eye”,體現瞬間發生的含義。
例句:
“說時遲,那時快,他一個箭步沖上前接住了墜落的嬰兒。”
(通過動作與叙述的時間差,突出反應的迅速性)
《説時遲,那時快》是一句成語,意為“說起來時間已經很晚,但實際行動已經很快”。它形容在許多情況下,時間的感受與實際情況不一緻。
《説時遲,那時快》的部首是言字的訛誤部首讠,共3個筆畫。
《説時遲,那時快》最早出自清代紀曉岚的《貧家故事》:“又喜就忙,算起帳務日夜不還而急,吃飯便是是憂心忡忡。……一年之期既半,不過一月之賬款,讵料及至此日,卻無一點籌措,問之已千叮咛,保證必行。”,後形成成語。
在繁體字中,它是「説時遲,那時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説」一字也可寫作「說」,「時」一字也可寫作「時」。
他本應該早點離開的,可他等待了太久,最終就是一個《説時遲,那時快》。
- 趁機時:利用適當的時機 - 吃力不讨好:做事付出很多努力,卻得不到任何好處 - 迫不及待:等不及,非常着急
近義詞包括「時不我待」和「時不待人」,意思相似,都形容時間不等人。
與《説時遲,那時快》相對的反義詞是「時不我待」,意為時間不等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