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祸端的意思、祸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祸端的解释

[the source of trouble;cause of ruin;source of disaster] 引起祸事的原由;祸根

详细解释

灾祸的开端。《韩非子·亡徵》:“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於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三年》:“ 敦 曰:‘此辈险悍难畜,汝性狷急,不能容养,更成祸端。’”《明史·叶向高传》:“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祸端"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复合名词,其核心含义指灾祸发生的起始点或引发负面事件的根源。该词由"祸"与"端"两个语素构成:"祸"本义为神灵降灾,《说文解字》释作"害也,神不福也";"端"在《广雅》中被注解为"始也",二者组合后形成"祸之起始"的引申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后汉书·皇后纪》已有"鲜始祸端"的用例,指细微之事可能成为灾祸的萌芽。现代汉语语境下,该词既保留古汉语的庄重感,又适用于描述社会事件中的隐患源头,例如"违规操作埋下祸端"等表述。其语义特征包含三个层面:时间维度指向事件初始阶段,逻辑维度强调因果关系,价值维度带有负面评判。

在近义辨析方面,"祸端"与"祸根"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事件爆发的直接诱因,后者更强调持续存在的根本性隐患。该词常见于法律文书、公共事件报道等正式语体,例如《人民日报》在安全生产专题报道中多次使用"彻查事故祸端"等表述。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引起灾祸的原因",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则标注其最早见于汉代文献的语用实例。

网络扩展解释

“祸端”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引发灾祸的根源或起因。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词义构成

    • “祸”指灾祸、不幸,“端”表示开端或根源,组合后引申为“灾祸的起源”。例如《韩非子·亡徵》提到“闻祸端而不备”,即警示对灾祸根源的防范。
  2. 现代释义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潜在的危险或隐患,如“私心是道德沦丧的祸端”。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典籍

    • 《韩非子》:“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可亡也”,说明忽视祸端会导致灭亡。
    • 《明史》:“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指灾祸一旦触发将难以控制。
  2. 现代语境

    • 可描述具体事件(如“王氏篡政的祸端”)或抽象概念(如“人口过剩的祸端”)。

三、应用与辨析

  1. 词性结构

    • 偏正式名词,常见搭配如“引发祸端”“消弭祸端”。
  2. 近义词对比

    • 与“祸根”相近,但“祸端”更强调初始诱因,而“祸根”偏向长期积累的隐患。

四、总结

“祸端”作为书面用语,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既可用于历史事件分析,也可用于社会现象批评。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韩非子》《明史》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兵不动安宜博物君子不藏不掖差吏重山复水丹姬大头鱼灯火店都中对同多管闲事笃瘵发晶燔燃肺部風雨同舟甘霈贡禹弹冠工祝横行将河帅斠士几梴截嶭几利禁仓禁脔格跨腾鎯铛兰渚李天王禡祭蛮功蒙袂目达耳通盘行敲牛宰马契箭倾崎晴天青溪囷廪染人如坐针毡色泽闪荡失流疎剌十善道疏隔素规随机贪忍桃叶女慝伪透雨脱赚位次焐脚乡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