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浑沌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 帝江 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 浑敦 。” 杜预 注:“浑敦,不开通之貌。”按,浑敦,《史记·五帝本纪》作“浑沌”。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左传》‘浑敦’, 杜 解谓不开通之貌。《庄子·应帝王篇》:‘中央之帝为 浑沌 ,无七窍’,亦此义也。今音转谓人不开通者为昏蜑。”按,昏蜑,即浑蛋。
“浑敦”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文献及语境理解,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形态特征
根据《山海经·西山经》描述,浑敦(又称“帝江”)外形如黄色皮囊,赤红如火,六足四翼,无面目却能识歌舞。另有《神异经》记载其状如犬,长毛四足,无耳无心,象征混沌无序。
四凶之一的身份
在《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浑敦被列为四凶之一,是黄帝之子驩兜的化身,因凶德被流放边疆以御魑魅。其特性为“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代表顽固邪恶。
形容人性情愚钝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言》中指出,“浑敦”即“不开通之貌”,后演变为方言中“昏蜑”(即“浑蛋”),指人冥顽糊涂、不明事理。
古籍中的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如)提到“浑敦”有纯朴、淳厚之意,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上下文确认。主流解释仍以负面含义为主。
总结来看,“浑敦”既可指神话生物,也用于批判人性中的愚顽凶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左传》《山海经》等原典。
《浑敦》是一个汉字词,由「浑」和「敦」两个字组成。它是一个名词,代表着具有浑朴质朴的品质和深厚友善的人。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性格或风格。
「浑」的部首是「水」,拼音是「hún」。它的五笔输入法的编码是31254。
「敦」的部首是「攵」,拼音是「dūn」。它的五笔输入法的编码是37212。
「浑敦」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出处信息。作为一个汉字词,它的组合可能是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代表着古时候人们对于浑厚朴实以及深厚友善的赞美。
《浑敦》的繁体字为「渾敦」。
在古时候,「浑敦」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当时的汉字书写更加繁复和多样化。然而,“浑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应该是相似的。
1. 他一直保持着浑敦的性格,备受朋友们的喜爱。
2. 这幅画的风格十分浑敦,充满了朴实和真诚。
组词:浑朴、质朴、深厚、友善
近义词:朴实、厚道、和蔼
反义词:虚伪、狡诈、冷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