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服;歸順。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上》:“ 匈奴 、 莎車 、 烏孫 、 鮮卑 諸國常不賓附者,聞 膺 威名,莫不畏服。”《陳書·世祖紀》:“ 山越 深險,皆不賓附, 世祖 分命讨擊,悉平之。”《漢書·禮樂志》“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 唐 顔師古 注:“言畏威懷德,皆來賓附,無敢驕怠,盡虔敬。”
“賓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臣服、歸順,多用于描述周邊民族或政權因敬畏威德而主動依附中央王朝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及例證:
基本釋義
該詞由“賓”(賓客,引申為服從)和“附”(依附)組合而成,字面指“像賓客一樣歸附”,實際指政治或軍事上的臣服關系。例如《後漢紀·桓帝紀上》提到匈奴、烏孫等“不賓附者,聞膺威名,莫不畏服”,體現周邊部族因威懾而歸順。
文獻用例
構詞關聯
“賓”在古漢語中除“賓客”外,亦有“賓服”(服從)、“賓從”(歸附跟隨)等衍生詞,均含歸順義。
“賓附”屬曆史語境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代民族關系或政治史的文獻中,強調因威懾或感化而産生的歸附行為。
賓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賓”是偏旁,“附”是單字。
“賓”字的部首是宀,它表示“室内”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8。 “附”字的部首是阜,它表示“堆積在山腰上的土塊”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7。
“賓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它的繁體字為“賓附”。
在古代漢字中,“賓”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但“附”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附”字的下部分沒有橫畫,而是向左彎曲成一折。
1. 這項工程需要賓附的配合。 2. 他的行為非常賓附,沒有一點主動性。
賓附在組詞中常常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賓附關系”、“賓附設備”等。
近義詞:從意義上而言,與賓附相近的詞語有“附庸”、“依附”等。 反義詞:與賓附意義相對的詞語有“主動”、“自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