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媿負的意思、媿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媿負的解釋

自愧遜色。 唐 羅隱 《讒書·序陸生東遊》:“由是知餘者弔餘以色,不知者咥餘以聲,媿負徬徨,撲浣無所。” 宋 曾鞏 《再與歐陽舍人書》:“ 鞏 與 安石 友,相信甚至,自謂無媿負於古之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媿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愧負”,其核心含義為自愧遜色、内心感到愧疚,常用于表達因未能達到某種期望或标準而産生的慚愧感。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媿”是“愧”的異體字,意為羞愧;“負”指背負、承擔,引申為“不如、遜色”。合起來表示因自身不足或未能盡責而感到愧疚。

  2. 語境應用

    • 唐代羅隱《讒書·序陸生東遊》中:“媿負徬徨,撲浣無所”,指因他人評價(知者與不知者的态度差異)而自愧不安。
    • 宋代曾鞏《再與歐陽舍人書》提到“無媿負於古之人”,強調以古人為參照,自省是否遜色。

延伸理解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文學或仿古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慚愧”“愧疚”“自愧不如”等更通用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媿負》的意思

《媿負》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感到自愧不如、羞愧困窘的情感或狀态。它常用于描述由于自身表現不佳或失誤而感到慚愧、羞恥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媿負》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女 (nǚ)和貝(bèi)。女部首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貝部首表示與寶貝、財富等相關的事物。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媿負的筆畫數目為21畫。

來源與繁體

《媿負》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源于《莊子·庚桑楚》一篇,在古代用法中表示信而後誓,即表示對别人的承諾和承諾後的行動。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轉移到了感到自愧不如的情感。

《媿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儈斧」或「戞紱」。繁體字主要在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人社群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媿負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而不是以女和貝的部首來構成,而是由女和貢組成。

例句

1. 她在比賽中犯了個低級錯誤,感到非常媿負。

2. 他悔不當初,媿負地低下了頭。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自媿、負荷、負方、自負。

近義詞:慚愧、羞恥、愧疚。

反義詞:得意、自豪、自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