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摘,诋毀。《新唐書·裴度傳贊》:“ 穆宗 不君,憸人腐夫乘釁鐫詆,而 度 遂無顯功。”
“镌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uān d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镌诋”指通過言辭進行指摘、诋毀,帶有貶低或攻擊他人的意味。例如《新唐書·裴度傳贊》中記載:“穆宗不君,憸人腐夫乘釁鐫詆,而度遂無顯功”,描述了奸佞之人借機诋毀裴度的史實。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對人物品行、功績的負面評價。
如“镌心銘骨”“镌空妄實”等,但“镌诋”本身未被收錄為成語。
“镌诋”是古漢語詞彙,強調通過指責、貶損進行攻擊,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镌诋》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用诋毀或亵渎的文字刻在銅器或金石上。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對人或事物進行惡意攻擊或辱罵。
《镌诋》的拆分部首是金和言,其中金是指金屬,言是指說話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23畫。
《镌诋》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如《詩經·鄭風·風雨》中就有“王事靡盬,言辭镌诋”的記載。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于刻制銘文或銘文中,目的在于抨擊或诋毀對方。
《镌诋》的繁體字為「鐫譛」。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镌诋》也有其古時的寫法。古代《镌诋》的字形并不一定規整,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所收錄的相關字形。
1. 他在信中镌诋了我一番,讓我很受傷。
2. 這篇文章沒有實質性的論據,隻是純粹的镌诋。
3. 他的演講中充滿了镌诋他人的言辭。
1. 镌刻:使用工具将文字或圖案刻在器物上。
2. 诋毀:對人或事物進行中傷、辱罵。
3. 亵渎:對神聖或尊貴的事物進行不敬的言行。
1. 诽謗:對别人進行背後抹黑或惡意攻擊。
2. 辱罵:有意地用惡言惡語侮辱他人。
褒獎、贊美:對人或事物進行稱贊和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