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花朝的意思、花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花朝的解释

(1).见“ 花朝节 ”。

(2).指百花盛开的春晨。亦泛指大好春光。 唐 白居易 《琵琶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唐 李商隐 《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 霍嫖姚 。” ********* 《毁家诗纪》之一:“转眼 榕城 春欲暮,杜鹃声里过花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花朝,又称“花神节”或“百花生日”,是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之一,特指农历二月间(具体日期因地域和年份略有差异,通常为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庆祝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节。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节气内涵

“花朝”一词由“花”与“朝”构成:“花”指自然界花卉,“朝”取“清晨”或“时节”之意,合指百花初绽的春日良辰。该节日起源于农耕文化对物候的观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到来,与中秋“月夕”相对应,体现古人“花月相映”的自然哲学观。此时大地回暖,草木萌发,古人认为百花自此日始渐次开放,故以祭祀、游赏等活动应和天时。

二、民俗活动与文化象征

  1. 祭花神:民间设香案供奉花神,祈求花卉繁茂、农桑丰饶,如清代蔡云《吴歈百绝》载:“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2. 赏红护花:女子剪彩绸系于花枝,称为“赏红”,寓意护佑百花,如《清嘉录》记:“(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3. 郊游雅集:文人墨客结伴踏青,赋诗饮酒,如宋代杨万里《诚斋集》中“春色招人醉,花朝恰半春”之句,描绘了花朝雅趣。

三、地域差异与历法演变

花朝的具体日期存在地域分化:北方多以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为花朝,江南普遍认二月十二,部分地区则选二月十五(与道教诞辰重合)。这一差异反映了古代历法调整与地方习俗的融合。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四、现代传承与生态意义

当代花朝节在多地复兴,如武汉东湖、杭州西溪等地举办花朝文化节,通过汉服巡游、花市展览等活动延续传统。其核心精神——敬畏自然、顺应四时,亦被赋予新时代生态保护内涵,呼应“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花朝”词条释义
  2. 《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岁时节日章节
  3. 《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卷二“百花生日”记载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节气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花朝”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作为传统节日

  1. 别称与起源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代《风土记》首次记载“花朝”一词,描述为春序赏花之时。

  2. 日期差异
    因地域气候不同,节期存在多种说法:北方多为农历二月初二或十五,江南地区以二月十二、十五为主,部分地区为二月二十五。

  3. 习俗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踏青赏花,称为“踏青”;女子将彩纸系于花枝祈福,称为“赏红”。

二、作为自然意象

  1. 字义解析

    • 花:象形字,本义为花朵,引申为美好或虚幻的事物。
    • 朝:读作“zhāo”,指清晨,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琵琶行》)。
  2. 文学意境
    泛指百花盛开的春日晨景或大好春光,如李商隐“不拣花朝与雪朝”,郁达夫“杜鹃声里过花朝”等诗句均以此寄情。

“花朝”既承载着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又蕴含对自然春光的诗意赞美。其日期与习俗的多样性,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花信与物候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贬逐笔困纸穷冰绡不瑕长艾阊铪承檄冲风破浪畴官惙惙貙貚措心倒儠匠悼慑二一添作五丰城狱封壤风说构制罛钓归帆鬼媒人翰飞胡猜慧星获咎煎蹙蹇拙交畅金波玉液赆礼狼狈了若指掌两头大礼仪之邦落拓不羁马角牛没面木瓜海棠蓬莱山蒨练前台穷富极贵琼铺羣居磲椀任兵桑妇三国演义山旮旯子射戟神座守冢铜磨笴吐沫危气吻儒五色絃管谢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