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祭日、月的典禮。《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祭,未嘗不身親其禮。” 胡三省 注引 鄭玄 曰:“古者,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故曰二分之祭。 魏 則朝日以朔,夕月以朏,猶仍古謂之二分之祭。”
“二分之祭”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日、月的典禮,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帝王在特定時節祭祀太陽和月亮的禮儀活動,屬于國家重要祭祀之一。其名稱中的“二分”指春分和秋分,分别對應祭日與祭月。
時間與儀式内容
曆史演變
胡三省在注釋中提到,早期嚴格按照二分日祭祀,但到三國曹魏時期,改為朔日(初一)祭日、朏日(初三)祭月,但仍沿用“二分之祭”的名稱。
文化意義
這一典禮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規範化的祭祀活動強化帝王作為“天子”的權威,同時維系農耕社會對自然節令的依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及曆代禮制文獻。
《二分之祭》是一個詞語的名稱,它具有祭祀、儀式的意義。它可以表示為“二分”和“祭”。根據上下文的使用情況,可以理解為一個特定的祭祀儀式或者指代某種祭祀的具體方式。
《二分之祭》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二”、“分”、“之”和“祭”四個部分。其中,“二”是“一”字的複數形式,表示數字“2”;“分”的部首是“刀”,筆畫數為4;“之”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3;“祭”的部首是“示”,筆畫數為10。
《二分之祭》的來源并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它可能是某個特定祭祀儀式的名稱,也可能是根據特定的曆史事件或傳說創造而成。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二分之祭》表示為《二分之祭》。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對于《二分之祭》中的漢字,《二》、《分》和《之》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漢字相似,而《祭》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他們正在舉行一場莊重的《二分之祭》,向祖先表達敬意。
組詞:祭祀、祭典、祭品、祭拜。
近義詞:祭祀、祭典、祭品。
反義詞:迎神、賀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