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画裙的意思、画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画裙的解释

绣饰华丽的裙子。 唐 施肩吾 《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湿,云鬢慵梳玳瑁垂。” 唐 杜牧 《偶呈郑先辈》诗:“不语亭亭儼薄妆,画裙双凤鬱金香。” 清 吴伟业 《偶见》诗之二:“欲展 湘 文袴,微微荡画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画裙”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意蕴的服饰类词汇,指装饰有彩绘、刺绣或纹样图案的裙装。该词由“画”与“裙”两个语素构成,其中“画”作动词用,表绘制装饰之意;“裙”即下裳,为古代女性常见服饰。《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彩绘或刺绣花纹的裙子”,释义简明扼要。

从服饰史角度考察,画裙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绢裙,以朱红、绛紫等丝线绣云纹,佐证了《西京杂记》中“赵飞燕为皇后,其娣上遗织成上襦、织成下裳”的早期彩绘服饰记载。唐代达到工艺巅峰,《中华古今注》记载安乐公主“合百鸟毛织二裙,正看为一色,旁视为一色”,印证了当时运用绞缬、夹缬等染色技术制作的“晕色画裙”。

文学作品中,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以“芙蓉裙”代指少女服饰,与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共同构成唐代画裙的审美意象。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妇女“多穿红背子,紫、皂色绣裙”,说明画裙逐渐从贵族专属转向市民阶层流行。

文化内涵方面,画裙承载着古代女性身份标识功能。汉代以十二章纹象征阶级,唐代三品命妇可着“翟衣绣裳”,明清时期凤尾裙成为诰命夫人礼服,均通过纹样规制体现礼制要求。民俗学者考证,江南地区嫁衣必绣“百子图”,北方则有“石榴裙寓多子”之说,展现服饰纹样的吉祥寓意。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马王堆汉墓服饰研究》文物出版社;《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校注本;《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画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à qún,其核心含义指绣饰华丽的裙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文学例证

3.结构与用法

“画裙”不仅是服饰的具象描述,更承载了古代审美与情感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唐代至清代相关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平班剥博买鸧鸆策绥长仆宠拔词雅诞诳定银洞察秋毫队部对嘴戹辱飞徭伏候腹腔福食干用高戍阁道榖皮巾醢脯号呼汲汲遑遑记录踦挐寄语君子人坎儿路空绿懒妥妥兰州大学嫚词没闰勉农描花磨搅讹绷闹房闹香旁福盘石宗皮裳敲门甎清玄启途屈抑散诞山腰石本石井识窍识字班书鼓台辅体态语退后頽老汙毁相门洒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