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饰华丽的裙子。 唐 施肩吾 《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湿,云鬢慵梳玳瑁垂。” 唐 杜牧 《偶呈郑先辈》诗:“不语亭亭儼薄妆,画裙双凤鬱金香。” 清 吴伟业 《偶见》诗之二:“欲展 湘 文袴,微微荡画裙。”
“画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à qún,其核心含义指绣饰华丽的裙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画裙”不仅是服饰的具象描述,更承载了古代审美与情感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唐代至清代相关文学作品。
《画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用画技绘制的裙子,是一种艺术品与时尚的结合。这种裙子通常以绘画、刺绣等方式在面料上表现出各种图案和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视觉效果。
《画裙》这个词的部首是“衤”(衣服),它的拼音是“hua”的声母,“裙”的字形中是由“衤”和“失”组成的。
根据《康熙字典》,《画裙》的总笔画数是12画。其中,“衤”部的笔画为5画,“失”部的笔画数为7画。
《画裙》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它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冰心的小说《华胥引·第二十四回》中。冰心的小说以古代东海十二美女为背景,描写了她们所穿戴的艳丽的画裙。
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繁体字“畫裙”保留了字形上的一些曲线和线条,它是传统繁体字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上,虽然《画裙》的字形并未有明显变化,但使用的书写方式和笔顺略有不同。在古代,汉字的书写较为规范,每个笔画的顺序和方向都有严格要求。
1. 她今天穿了一条精致的画裙,引来了众人的赞叹。
2. 这位画家专注地绘制着一条绚丽的画裙,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组词:画布、画笔、绘画、画家。
近义词:图案裙、艺术裙。
反义词:实用裙、素色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