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逸;安甯。 唐 柳宗元 《塗山銘》:“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 宋 王禹偁 《滁州謝上表》:“臣拜命已來,通宵自省,恐是臣所賃官屋,在 高懷德 宅中。一昨 開寶皇後 權厝之時,便欲移出,未有去處,甚不遑寧。” 明 吳承恩 《平南頌》:“赫赫□公,公心為國,豈敢遑寧,主憂臣辱。”
“遑甯”是一個文言複合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是“閑暇安甯”或“有閑暇得以安甯”,常用于否定語境(如“不遑甯處”)表示“沒有閑暇、不得安甯”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二、 古籍用例佐證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吾子其不遑甯處乎?”
- 釋義: (我們)人民死的死,逃的逃,不是父兄就是子弟。人人哀愁痛苦,不知何處可以受到庇護。百姓知道走投無路了,隻好接受楚國的盟約。我和幾位大臣無法阻止,不敢不向您報告,您(難道)還能有閑暇安甯地待着嗎?
- 分析: “不遑甯處” 在此語境中,是說話者(鄭國大夫)對晉國使臣的質問,意思是“(面對這種危急情況)您怎麼還能安坐不動、無動于衷呢?”,強調形勢緊迫,不容安逸。
- 來源:《左傳》原文(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國學大師”)
- 鍊接:https://www.guoxuedashi.com/zuozhuan/xy8v.html (可訪問,提供《左傳》襄公八年原文)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 釋義: 王家的差事沒完沒了,(使我)沒有閑暇安居休息。
- 分析: 雖然此處用的是“不遑啟處”(“啟”指跪坐,“處”指安居),但其結構與含義與“不遑甯處”完全相同,都是表達因公務繁忙而無暇休息安甯。“甯”與“啟處”在此語境下意義相通,都指安定休息的狀态。
- 來源:《詩經》原文(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或《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例證)
- 鍊接(《漢語大詞典》“遑”字條例句):http://www.hydcd.com/cd/htm13/ci11305w.htm (該頁面引用了《詩經》此句作為“不遑”的例證)
三、 現代詞典釋義
“遑甯”作為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閑暇安甯”。但在實際語言中,它幾乎隻以否定形式“不遑甯…”(如“不遑甯處”)出現,表示“沒有閑暇得以安甯休息”,形容事務極其繁忙或處境動蕩不安。其詞義根植于“遑”(閑暇)和“甯”(安甯)的本義,并在《左傳》、《詩經》等經典文獻中得到充分體現和運用。現代權威詞典雖未必單列詞條,但通過對其構成字的釋義和相關固定搭配的例證,足以明确其含義。
“遑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拼音為huáng níng,意為“安逸、安甯”,常用于描述心境平和、無憂無慮的狀态。
詳細解釋
文獻出處與例子
該詞多見于古文,例如:
使用場景
適合形容個人或環境處于平靜、和諧的狀态,也可用于對比強調“不遑甯”的焦慮或忙碌。
綜合來看,“遑甯”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常見于古典作品,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具體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塗山銘》《滁州謝上表》等文獻。
按抑暴風被胎北至砭庸鍼俗不圖殘月昌華澄檢趁熱鬧吃醋俶倘放遷費時風險鋼骨革罷格班诖墨官情紙薄鲑冠汩淢駭電旱儉翰院話口袋子化齋交舉斠準吉詞祭靈記疏九棘馬褡木葉派索澎湖列島漂溢迫促遷臣逐客清能瓊立泉世卻蘇确執镕造慴栗慎終于始時不我待食葛市正肅慎棠幹特技攝影投其所好尾生舞蹈無是公五猶下筆成文